第40章 清穿断发皇后7
作者:admin      更新:2023-05-30 16:16      字数:15165
    造办处的能人们, 在皇上稍稍点拨之后,很快就把烧制玻璃的技术发扬光大,特别有钻研精神的, 研究出来更大更结实的玻璃, 连工艺玻璃的方向都有人在研究了。国内工匠弄出来的东西, 那可是纯国风,看着比那些西洋玻璃物件顺眼多了。那些个东西, 运过来不容易, 还都是贵族们淘汰下来的次等货, 贵得要死。自家生产的,那是什么档次。


    工业玻璃弄出来,能大批的生产了, 透明度好,强度也高,京城权贵们第一批的都换上了玻璃窗。先是宗室王府, 后是达官显贵们, 再到富商,百姓家暂时是用不起的。


    圆明园和皇宫里也都换上了。冬天太阳升起来时候, 窗户低下暖洋洋的,往暖阁里的暖炕上一坐,喝点小酒, 涮个锅子, 看着外面的雪景,可太享受了。


    楚然这时候最喜欢待在蓬岛遥台的屋子里, 周围湖上都是雪,远住是山,景色绝了。


    相比起香皂那种小物件, 玻璃才是赚大钱的呢。


    这回她没再说挣私房钱了,内务府上上下下的,自打香皂卖开了,都来她这儿哭过一遍了,咋滴呀?我们做了啥错事儿,碍了主子娘娘您的眼了?那么大的利,沾都不让我们沾啊?您这是防谁呢?内务府不是管你们皇家事务的大管家了?


    这回玻璃的生意,交给内务府办。但是不能以内务府的名义办,内务府的生意,都是交给皇商办的。那不行。皇商一个个的,靠着背景当了皇商,那挣来的银子,大头不知道进了谁的口袋呢。


    而是专门成立了大清商行,归到内务府下。


    大清商行自己在各地设铺子售卖货品,但是不零售,只批发,各地的商户可以到商行里进货。能卖多高的价,挣多少钱,那就是商家自己的事情了。只要你按时按量的足额交税,不犯法,就没人多管闲事。


    刚开始,只设的销售网点,没设厂,主要也没那些熟练的工人。京城的造办处里正加紧的培训新工人,下一步就是到各地设厂,挂靠在大清商行名下,就地取材,连运费都省下了,利还能更大。


    玻璃就是大清商行专供的第一种商品。


    各地商行的负责人都是内务府派出去的,每半年一考核,干不好的滚蛋。


    挣的钱当然也归内务府。


    内务府的,就是皇上皇后的。以后皇上出巡,木兰秋狝,到处逛的费用,就不用麻烦户部了。


    玻璃归了内务府,楚然与吴扎库氏说的新生意,就不是那个。这回是真的胭脂水粉。这不是香皂也勉强能算在这里头嘛,商路打开了。再搭着卖胭脂水粉就是捎带手的事儿。


    方子是楚然研究出来的,对外是这么说刚研究出来的。这不是一直看医书嘛,出点儿成果也是理所当然。除了在药膳上,就是打扮上,有成果,别人不会怀疑。其实她那方子当年她在郁水小院住的时候,就不知道做过多少。


    随便拿出来两个,也是美容养颜的好东西。


    吴扎库氏有经验了,这回说什么也没自己拿主意就干。跟楚然建议,把宗室福晋命妇格格们都带上一起吧。


    也行呗。


    就叫了一些人,像是履亲王福晋,庄亲王福晋,慎郡王福晋,諴亲王福晋,这几个得用的叔叔辈的福晋,都叫上了。吴扎库氏不用说,是总联络的。还有几个铁帽子王家的福晋,家主与皇上关系亲近的,就叫上呗。还有像是怡亲王福晋这样儿的,也不与皇上多亲近,也不掺和别的事儿,但是地位显贵,又是皇上亲堂兄弟的,把福晋都叫上吧。


    乾隆爷别的不多,糟心的叔伯那是真不少,糟心的叔伯又生了一百多个糟心的堂兄弟,一个个的,脑子不好的少,那些个当爹的都那么能折腾,儿子能笨到哪里去。就是不乐意好好的当差。这半年,师父光是调理这些个糟心的叔叔、堂兄弟、堂侄孙们,就没少费劲。能提溜起来的,扒拉着都给提溜到园子里先放身边儿看着,调|教上几个月,看着行的,给安排差事,还熊的,接着在身边带着。把这些直近的都捋顺了,再远一步的,才好处理。要不然,这些个熊玩意儿,正经事儿干不了,拖后腿就能把人拖累死。


    时间一长,就有人显出来了。该拉拢的,楚然这边儿都没落下。


    福晋们都是香皂的大客户,那香皂的利润,知道的不仔细,隐隐约约的都听说,一年也是百十万两银子的利。太后老显摆儿媳妇孝顺了几十万两银子嘛。想着给太后拿大头的话,利也不少了。


    也都知道和亲王福晋分了利,这半年,和亲王府明显阔气了,和亲王也没掩饰。手脚很大。王爷们都羡慕呢。


    这回皇后说要卖胭脂水粉,还给大家伙一起分钱,分多少银子不说,二十几号人,分到手里,也不剩啥了,三五千两的,也不能当大钱用。但是能跟皇后一起做生意这个事儿,比钱可重要太多了。来前儿自家爷都嘱咐呢,哪怕是让出点儿本钱也行的。


    本钱当然得出,还能让你们拿干股啊?想啥美事儿呢。一家拿一千两意思意思是那么回事儿就行,也不多要。重要的是,你们得出人,出管事。一家哪怕是出一个人呢,组成一个督察组,到各地去查账,别让下面的人把咱的银子给贪了去。


    各家的人都有,有人在背后闹鬼的机率就小了。


    回去很快的都把一千两的银票送到和亲王的府上,管事的人也很快都选好了,押送着第一批脂胭,往各地出发去了。


    这事儿原本也该叫上傅恒的福晋那拉氏的,但她不久前得了重病。皇上跟楚然说,是因为那拉氏说了一些大逆的话,傅恒才让人下的手,怕她连累整个富察家。才让她养病的。好好的福晋不当,非想着跟皇上搞一下婚外情,也不知道她图什么。该。


    事情进行得这么顺利,堂堂皇后,一国之母,带着宗室福晋们做生意,与民争利,却没有人出来反对。


    那是因为皇上这半年,威望越来越高。八月的时候,傅恒带着刚做出来的火药去了大金川前线,几乎是立刻就全歼了叛军,火器威力之大,亘古未见。之后不久又传出来恰克图买卖城,老毛子不老实,又派了兆惠带着火器过去,把老毛子打老实了,重新签了更有利的条约。之后又让傅恒与岳钟琪带着大杀器巡了一回边,哪里不老实的,就捧一顿。


    武力就是男人的胆,皇上手里握着这样的利器,那皇权就是铁稳的,人心就是稳的,他说什么,那才是真圣旨。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蒙古部族一个个的,知道皇上有了新武器,既不用怕他们了,以后打仗也不用再依仗他们的骑兵,也都老实得不行。有那机灵的,就把儿子送到京城来当差,明为当差,实为人质。反正往根上倒,肯定都能倒成爱新觉罗家的外孙身份。进京投靠外祖家也没毛病。


    这个结果,最高兴的就是宗室的王爷福晋们了,蒙古的王子都进京当差了,那他们的女儿就不用抚蒙了。嫁给那些个王子也行啊,反正都是在京城,嫁给谁不是嫁。公主抚蒙,改成王子和亲也挺好的不是。还是得京城嘛,繁华之地。


    军事上有大胜,民政上也没闲着。玻璃都烧出来了,水泥能造不出来嘛。那玩意儿也没复杂到哪里去。把原理一说,自然有人能研究出来。只是才刚研究出来没多久。有水泥了,最大的用处是可以修路了。先是京城到圆明园的路,底层沙石,上层水泥,跑马跑车快了不说,不怕雨水天气这一点,就是最大的好处。


    国库里银子多,想干啥不怕没本钱。多线并行,也能负担得起。这才是皇上敢这么折腾最大的底气。


    大清银行,大清邮政的,也都有雏形了。


    还有船舶司,皇上请了好些个外国人进园子,问了许多的事情。然后就把造船,造大船,造能出海贸易的大船的事给提上了日程。军机处的老大人们熬了大半个月,才定下了章程,争来吵去的,选出来一个各方都能认可的懂水事的将军,还有新晋的简亲王德沛给派出去坐镇。老头儿算是宗室里比较能干的,做过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如今是吏部的满尚书,又刚刚袭了简亲王的爵位。在海边待了小十年,他是知海事的。对南边的人事也熟悉。造船的事儿,必要与南边的大商家借人借物,一般人,他也摆布不开。


    这不是找了外国人打听事儿嘛。


    捎带手儿的,国外现在有啥先进的东西,也就都知道了。比如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早都开始了,蒸汽机,纺织机,也都出现了。


    别人有,咱是不是也得有?不能让人落下吧?

    以前的皇上怕打仗,怕海盗,怕传教士,闭关锁国。现在的皇上可不怕了。武器就是胆气。就是干。


    皇上有胆气,那臣下的腰杆子就硬。干就干,谁怕谁。


    这不是,最近,皇上就带着人跟蒸汽机死嗑呢。非要做出来不可。造办处的工匠们也不知道让皇上怎么给洗的脑,好家伙,一个个的,都给打了鸡血似的,按照那些外国商人的描述,恨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不睡着,把那个织布机给弄出来。


    还有个好事儿是那些被招进京的外国商人,有一个人给皇上的礼里面,有一包橡胶树的种子。当知道清国皇帝对新事物特别有兴趣,对外国也很好奇才招了他们进京之后,都想着法子带新奇的东西。那个人在美洲待了好些年,一无所获,混得都快当裤子了。连家都回不去,最后一点本钱,蹭上了来清国的船。实在没啥带的,就在当地收集了一堆各种植物的种子。


    不但有橡胶树的,还有玉米和甘薯的,以有一些个当地特产水果的。水果种子每样挑出来几棵,种到西洋楼那边儿院子里。玉米甘薯那些,国内现在本来就在大量的种植了。所有的加一起,都没有一个橡胶树的作用大。


    皇上马上派人给云南总督送去,让他安排人种植。


    这个是真有大用的。


    也不是只种橡胶,这不是研究着织布机嘛,顺带的就想到了棉花,又给伊犁将军下旨意,让在那边儿种棉花。那是后世著名的棉花产地,不能浪费了好地方。


    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那再想止,都止不住的。


    就比如创新这个事儿吧。


    这里有这么多穿越人士呢,在庄嫔因为香皂的事,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封嫔仅仅半年之后又晋了庄妃,地位直逼纯贵妃之后,大家都看到了晋身的新方向,皇上也不在宫里,心思也没地方用,都想着法子往新事物上使劲呢。


    老那么想着,总能想到一些方向的。


    比如鄂常在。


    过年的时候,因着皇后新丧,也没大过,把太后太妃们接到园子里,吃个团圆饭,就算完事儿。没有烟花,没有戏的。特别简单。太后不喜欢这样的素静,都没在园子里多待,过了正月十五,人家就回宫了。


    后妃们是跟太后一起出宫的,就年夜饭的时候,见了皇上一面,一起给太后,皇上皇后拜了年,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上,就又打包给送回来了。


    有点儿特殊待遇的,就是纯贵妃。她不是和嘉公主的生母嘛,和嘉才三岁多不到四岁,正是活泼的年纪,小姑娘粉雕玉硺的,爹妈长得都好看,孩子就不会丑,楚然可喜欢了,估计平时纯贵妃了没少引导,小嘴儿可甜,哄着楚然抱着她舍不得撒手。太后还凑趣儿说喜欢的话等皇后孝期过了让她自己生。


    生不生的,那都是后话了。


    喜欢小公主,大过年的,得给孩子压岁钱,还得给年赏啊。造办处新做出来不少小玩具,楚然挑了不少给和嘉。其中就有能人用木头组装出来的会自己动的小动物,小马小羊小猴子啥的,特别可爱。全是榫卯组装的,一个钉子都没有,做好了再图上颜色,特别精巧。


    宫里的孩子,加上进宫一起过年的宗室王府的孩子,好几十个,太小的没带进宫来,七八岁的都能带着小的玩儿了。楚然不让拘着,只让仔细的看着,玩儿去呗,这么大的孩子,就该是到处疯跑的年纪。孩子们拿着那些个玩具玩儿,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要是能做出来自己动的车马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


    鄂常在就是那有意的人之一。


    她是坚定的令妃粉丝,向来唯令妃马首是瞻。也是想抱上后宫最粗的大腿。这半年,形势急转,她倒是没转向,但是心里向着令妃,不耽误人家想挣钱。连令妃都对皇后暂时服软奉承着了,她当然也很识时务。


    回宫后不久,就通过内务府的信差,给楚然送来了图纸,说是她想出来的不消耗草料的人力车。


    楚然一看,哎哟,这不是自行车嘛!


    她这想像力也不知道是怎么触发的,自动的玩具能想到自行车上去。


    想出来了,那就做吧。交代李玉,让内务府配合着鄂常在,真能做出来人力车,也算是她功劳一件。


    好家伙,跟庄妃那种闷着搞研发的不一样,这位鄂常在的风格是,一丁点的事儿,也得跟楚然汇报。每天要写上十几二十页纸的信,连文字带图纸的,详细的叙述她的研究进度。从造办处的人最开始用木头做出来模型,到想用木头作成品,到用铁,到怎么一点点的研究着能让车运起来,又到铁太重,不方便,成型难,以及没有合适的材料做车胎,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出来的,怎么解释的,有什么困难,事无巨细的天天那么报。


    把楚然给磨叽的呀,不行不行的。


    还不能说。她这个相当于是研究笔记了,其实是很好的习惯。


    就是爱在领导跟前摆功劳这个事儿,太功利了些。也不知道这姑娘穿过来之前是个什么出身。一套一套的。怎么那么像某个特殊年代里那些口号喊 得响□□的积极分子呢!


    而且她的这个研究进度,连带着,发掘了一些新问题。那就是钢铁,炼钢炼铁的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各种化学材料的制作,就很紧迫。钢、铁,几千年了,技术很成熟,春秋战国的时候,技术更先近,可惜失传了,再过两百年,都没人能做出来几千年前那么精致的刀剑来。


    造办处的人不知道不要紧啊,皇上知道啊。连楚然都没来得及学,这不是刚看到周武王登基就死了嘛。但师父受过的教育那就多了。


    可着他一个人忙,要生生把人累死。


    别说他了,就是造办处,两个造办处加起来上千人,都忙得不行了。大部分的人还都让傅恒和弘昼给调去制造武器去了。剩下的,玻璃处占了一部分,还有几十号在研究蒸气机和织布机。剩下的就没多少人了。六十多个作坊,能抽调出来用的人,十个都找不出来。


    那怎么办?

    办学吧。


    也别只培养工匠。要办就办大一点儿。


    皇上一出手,小气了才多掉价儿的。


    大臣们也知道,皇上是要造的东西太多,没人用,才要办学的。这个事儿,国子监里的监生们干不了。翰林们想反对,都没理由。人家皇上就培养个工匠,又不碍你们啥事儿,你们瞎嘚吧啥,找收拾呢?


    而且,皇上说了,这办学是招工匠的,将来学成了,要入造办处,所以,学校一应的费用支出,都由内务府承担了。


    这么一来,臣子们就更没法反对了,皇上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家雇人儿,说白了就是家事,这谁也管不着啊。


    那就办吧。皇上办学,得有个大气点儿的名字吧?既然是给皇家服务的,那就叫皇家工学院吧。面向全国招生。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想学手艺的,都可以报名,只要面试通过,吃住学费全免。学成直接进内务府工作。听上去特别的高大上。


    不是刚刚把各地的驿站都整合成大清邮政了嘛,正好把这个招生的消息,下发到每一个地方。当是一次信息传达的预演,以后政令通达,得慢慢的做到实处,让每一个百姓都知道,朝廷有什么新政策,新福利,不能让地方的官员说什么是什么。


    招手工学徒这个事儿,就是个契机,皇家学院办起来了,开始是纯工科,只要打开一个口子,后面的就好说。


    做工匠,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一般是不会让子弟出来做这样的。更多的还是有祖传手艺的,或者是贫苦的人家,养活不起孩子,给孩子找个出路。毕竟这不要钱,还管吃管住,学成了还有工做,一辈子不愁,就是很大的诱惑。


    各地的驿官们挨家挨户的通知,有想要考学的,都到府城的大清商行去报名。没有路费的,可以先跟商行借取。


    折腾了三个月,都开春,河水都化了,第一批的学员才招上来。满打满算的就两百六十个人。报名的倒是不少,几千人。可如今急用人,不能啥样儿的都招,得找心灵手巧的,最好还能识字的,有家传手艺的更好了。事实上也是,招上来的,大部分都是世代做工的手艺人。悟性天赋都比普通人强上许多。也有那种天才,自学成才,啥东西看一眼就会,上手就能做的。还有一天儿没学过,拿个树枝就能花图的。


    商行的掌柜们得了主子的信儿,完全是按照主子要求的标准选上来的人。


    年纪最大的都四十八了,是个石匠,一同入选的还有他儿子和刚十岁的小孙子,祖孙三代,俩石匠,手艺是让造办处的人看了都佩服的。


    特别是那个叫柳条的小孩儿,那么小个人儿,还做不了石匠,那个手巧的呀,最普通的竹子柳条到他手里,能编出来各种家具来。把楚然稀罕得不行。


    其他人的情况,也都跟柳家祖孙差不大多。都是有基础的。上手很快。


    学院就设在圆明园的边儿上,靠着别有洞天的城关外面,沿着城墙根儿两侧,建了三排的宿舍,再往外,左右各有一个大院子,左侧是上理论课的教室,右侧是工坊。中间隔着驿道,出入城关。


    这是先期建起来的,地方不大,方便皇上亲自过去上课的。以后学徒多了,这点地方哪里够。


    已经在十里之外,划了一块地出来,有百十亩大小,原来是九贝子允禟的园子的一部分。后来允禟下场不好,儿子们都被圈在京城的一个三进的院子里,家产都被捎没,他的园子辗转的也都分得差不多了。还剩下的这些荒地,一直也没人要,就那么荒着呢。刚好做了皇家工学院的校址。


    那边也已经开工在建了。图纸都是皇上亲自出的。


    园子边儿上的校区,房舍都是新材料建的。是砖瓦水泥结构的。砖是红砖,与惯常用的青砖不同,极易烧制。是水泥厂子里的一个瓦工,听了外国商人白话他们的红砖房屋多么多么漂亮,简单的问了问工序,没几天就给做出来了。再用上水泥,建房子比做青砖木头建的,快多了。一间房子,两个人干,一天都能彻出来主体。


    新学徒们对这些个红砖瓦房新奇得很。再一看食宿的条件,都觉得进了皇宫似的。


    后勤的部分师父没那么些精力管,都是楚然负责的。她也没想着标新立意,就按照大学宿舍的样子安排的。四个人一间,都是架子床,上面住人,下面放个书桌,再一人分个小衣柜,放私人物品的。再没别的东西了。洗漱是在统一的大水房里,门口就是井,用水自己打。吃饭是大食堂,长条的桌子配长条凳子,大锅饭,一天三顿,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的二合面二米饭。早上馒头配咸菜和汤。中午米饭配两个菜,每三天一次荤食。晚上或是面条或是米饭不定,菜一般就是大锅乱炖,当天有什么菜就做什么,土豆白菜炖萝卜的时候多。不限量,管够。


    就这个条件,大部分学员都都做梦似的。开始上课之后,就怕学不好被开除,学得别提多认真了。


    他们相当于是半工半读了,一般都是早上学完了理论,下午就去工坊里上手做。互相组成小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研究、学习。也不是说非得让他们就学成哪一科。那样的话,真把他们的才能能浪费了。


    像是柳石匠那样年纪大经验多的,没在学院待多久,也就是一个月不到,适应一下环境,熟悉熟悉工作流程,也让管事的人看看他的擅长,很快就被分到造办处下面的作坊里正式上工干活挣工钱了。


    像是柳条那样年纪小的,就不急,可以慢慢的培养。


    这两百多人,也算是因材施教,入学和毕业没有统一的时间,就看各人的基础。


    前期的学员慢慢的都开始工作了,后面的学员也陆续的选进来。有基础的越来越少。


    那怎么办呢?就开始民像柳条那么大的孩子。招进来,从认字开始教,先学上半年字,再教手艺。老师就是造办处里的工匠,你是王串钱那样儿的,都是老师。六十多个作坊,哪里都缺人。都抢着收学徒弟。还有不断增加的新作坊,更是想方设法的抢人。


    忙得那叫热火朝天,人永远都不够似的,再多的人都忙不过来,当然成果也是一天一进步,有人引导着方向,少了许多的出错成本,出成果也很正常。


    四月,该种地的时候,皇上有许多活动要办,大部分楚然还都得陪着,像什么亲蚕礼啥的,她还是主角。折腾完那些个虚礼,她才有空亲自动手,把杏花春馆和水木明瑟里的地给种上。杏花春馆还是种菜,就种了黄瓜豆角茄子和辣椒这几种。都是家常她跟师父爱吃的。水木明瑟那边儿建了个巨大的玻璃花房。里面全养的花儿。


    原本还计划着种些什么。


    她的主要生活内容还是更宅一些,那些个研究,自行车啥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生意进行得也都很顺利,她就看看大账就行,具体的不用她操心。她与皇上都不在宫里,两边儿的事都简单了许多,人员用顺手之后,就更轻松了。爱当甩手掌柜的人,总有办法让自己清闲些的。养养花,看看书,做做饭,跟以前在青丘道场和郁水小院的日子,也没太大区别。


    呵呵,要么说,这万事,别念叨,刚说日子过得顺心呢。


    这不就出事了,急三火四的又回宫。


    皇上去山里做实验去了,回来得慢。楚然自己先回来的。


    咋了呢?

    九阿哥病重,快不行了。


    嘉妃怀孕的时候,赶上皇后丧期,她为了争表现,整个丧期都抗着没请假,折腾得不轻,再加上本身年纪也不小了,妥妥的高龄产妇,孩子生下来就带着弱症,病病歪歪的。嘉妃月子里又因为嫉妒生气坐了病,卧床养了三个月才下得了床。楚然陪着师父在园子里住,也没想着为难谁,孩子就一直在咸福宫养着呢,亲娘自己看着吧,别送阿哥所了。她一贵妃,宫里最好的资源都可着她用,还能亏着她亲儿子吗?所以之后就日常问问,也不多事。哪知道,孩子病重,嘉妃跟神经病一样,跟楚然能害了她儿子似的,捂着不让把真实情况报给园子里,这么瞒那么瞒的。直到孩子病得出气多进气少,被有福发现情况不对了,才不得不报过来的。


    楚然能气死,你都生仨了,我想找你事儿不也找长大的?跟一个生下来就弱的叫什么劲?弄死你儿子,我自己就能有还是怎么着?


    “那边儿偷着给皇上送了几次信儿,皇上都没搭理。但是皇上问过几次九阿哥的身子,怕是害怕娘娘抱养九阿哥吧!”有容是这么跟楚然说的,这话呢,当然是有福透给她怕。咸福宫主子都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有福知道得清清楚楚,不好太直白了说,把意思透给有容了。


    嘉妃用九阿哥的病试图争宠的事儿,楚然知道。吴书来头一回报上来的时候,皇上正给她一起涮锅子呢,看着她在,还别别扭扭的被训了才说。把楚然给逗的不行,当时就想着电视剧里那些个宫斗剧情,后妃有个头疼脑热的,太医治了没用,非得皇上去安慰才能好,有孩子的必然是孩子哭了孩子闹了,孩子想他皇阿玛了。嘉妃这是把那一套用上了。那师父当然不会回应她这些套路,让吴书来给那边回话,让她好好照看九阿哥,做好当额娘的本分。后面也确实问过几回孩子的病情,孩子跟了现在的身体父子一场,有因果的,又是无辜,关心也正常。却从来没问过嘉妃。这些个事儿,楚然都知道的,师父不会盼着她,也不敢盼着,怕好吃醋。


    “就是闲得,本宫想要孩子不会自己生?抱她孩子?弄个嫡皇子出来?想啥美事儿呢?”


    说这话的时候,楚然已经到咸福宫门口了,有容扶着她往宫里进。闻讯赶过来的后妃们也都适时的到了,跟在她身后。她没压着音量,身边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就是故意的,也让她们一个个的都知道,她对别人的孩子没兴趣,更不可能让别人的儿子成嫡子,少动心思。


    咸福宫的下人从门口到后殿跪了一地行礼,楚然带着一身的火气进来,一个个的都吓得不轻。


    嘉贵妃让人扶着在门口行礼,楚然看都没看她一眼,直接进屋看孩子,“都起来吧,行那些个虚礼有什么用。阿哥都这样儿了,怎么看的?”


    她没生养过,才半岁的孩子,都不太敢抱,小心的把脸已经紫青,呼吸弱得已经快没有的孩子给抱起来,全身的摸摸看看,又问太医病情。


    太医能咋说,这就是天生的弱症,换季了稍吹了下风就染上了风寒,又引起了一堆的毛病,本来就弱的身子,他们又不敢下猛药,怕担责任是一方面,阿哥的身子也确实撑不住。


    来来去去的就是那些个话。楚然早都看出来了。


    “药呢?”


    药已经灌不下去了,孩子都这样儿了,根本不会吞咽,给奶娘喝了喂奶,都不会吃了。


    “拿来,本宫亲自喂。”


    稚子何辜,明明能救却不救,楚然心里过不去。


    “娘娘……”有容有福和墨香几个都急得不行,出声劝楚然。


    阿哥都这样儿了,太医都放弃了,看看就行了,做得多错得多。万一没救过来,到时候嘉贵妃借机构陷您冤不冤?皇上要是也那么怪罪下来可怎么好?

    “你们退下……”


    楚然难得严厉的瞪了几个人一眼,气场一出来,满屋子的人都不敢出声。嘉贵妃一直让人扶着要倒不倒的,她都绝望了,孩子什么情况,她很清楚,这会儿到是真希望皇后能有什么特异功能,救她孩子一命。都这时候了,还想着宫斗的,就真的没人性了。


    药是一只备着的,很快就端过来。林然让人准备了特别细的小木片,两边卷起来一点,能盛一点点药,但是能送上嘴里去。一匙药得喂半刻钟。她以前不是医院大客户嘛,住医那么久,练习用轮椅的时候,儿科就在楼下,常去的,见过这么喂药的。不过用的不是木片,是把吸管一分为二了用的。


    喂得慢,但多少能喂进去一点,借着药,偷偷的把灵雨水给喂进去一点,孩子的身体,最纯净,吸收的也快。先保住命再说吧。


    “太医,下针,帮着药力运行再说。”


    因着皇上皇后皇子阿哥们身份贵重,是不能在身上扎针的,通常都是艾灸,可都这会儿了,还讲究啥呀,救命要紧。就不信,太医还敢当着她的面闹鬼。针炙之术上她才是真祖宗。


    三两下把孩子扒个干净,把暖阁里的炕也都烧起来,别让着了凉。太医小心翼翼的下针。


    其实下针真是最直接有效的法子了。


    可这宫里就是这么操|蛋,明明最有效的办法,很多时间就是不能用。


    今儿要不是皇后发了话,就是嘉贵妃说,老太医都不一定用针的。没必要的事儿,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