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董卓震惊!被迫革新城墙夯筑工艺!
作者:admin      更新:2023-04-11 17:00      字数:21164
    豫州,沛国。


    铚县。


    袁忠府邸。


    书房中,袁忠正在收拾自己的书卷,往木箱中装填。


    如今,袁术战败,曹操大获全胜。


    这意味着……


    袁氏一族在豫州的基本盘,已经彻底崩塌了。


    自己如果不赶紧走,很可能会被沛王刘曜杀了祭天,送给弘农王当礼物。


    “快!把它抬到马车上。”


    袁忠将木箱装满,大手一挥,吩咐仆从。


    “喏。”


    仆从们赶忙上手,将木箱抬出书房。


    他们前脚刚走,后脚便有一雍容妇人赶来,身后还跟着个年轻小厮:“夫君,家里派人来了,要不你先停一下?”


    “家里?”


    袁忠顿时一愣。


    扭头望去。


    但见,一个少年郎横出一步,欠身拱手:“叔父,小侄袁默,奉家主之命赶来,这是家主给您的亲笔信。”


    “亲笔信?”


    袁忠细眉微蹙,不由好奇。


    家主这时候来亲笔信,难不成除了本初外,有别的去处?


    一念至此,袁忠接过锦囊,拆开,取出绢信,眼珠子上下一翻滚,愁容骤消,长舒口气:


    “夫人。”


    “恩?”


    “你出去告诉仆人,不必收拾了,咱们不走了。”


    “不走了?”


    “恩,不走了,你先去吩咐吧,有空时,再与你详谈。”


    “好。”


    送走夫人。


    袁忠摆手示意袁默一旁落座:“贤侄啊,家主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这的确是一次,进入南阳汉庭的好机会。”


    对于汝南袁氏而言,其在长安汉庭的力量,已经堪称根深蒂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于南阳汉庭而言,却始终只有一个袁涣。


    这非是南阳汉庭在故意打压,而是袁氏中年骨干力量,全部在长安汉庭从政,而青年力量又有些青黄不接,难以通过考课。


    是以!


    汝南袁氏只能另想他法,进入到南阳汉庭的体系中,争取为汝南袁氏开枝散叶,而跟着沛王一起归顺南阳汉庭,便是最好的办法。


    即便袁忠不可能再当沛国相,按照寻常的处置方案,也应该会是郡守府属官,即便再差,也应该是一县县令。


    “除此以外。”


    袁忠试探性询问道:“家主可还有别的叮嘱否?”


    袁默颔首点头:“有!”


    袁忠摆手:“旦言无妨。”


    “是这样的。”


    袁默恭敬地揖了一揖:“家主让叔父别多想,冀州那里自成体系,不必叔父操心,叔父当尽心竭力在南阳为政,站稳脚跟。”


    袁忠捻须点头,佩服家主的深谋远虑:“的确应该先站稳脚跟,单靠曜卿一人,只怕难以把咱们袁家撑起来。”


    “贤侄。”


    “在。”


    “劳烦你回去以后,告诉家主,我袁忠一定不会辜负家族的期望。”


    “喏。”


    旋即。


    袁忠亲自将族侄送出府邸,目送其离开。


    回府跟夫人提及此事后,没过多久,沛王府的人便到了。


    不过,袁忠已然吃了定心丸,自然是毫无畏惧,赶往了沛王府。


    沛王府。


    前殿。


    袁忠趋步上前,欠身拱手:“臣袁忠,参见沛王。”


    上首刘曜摆了摆手,示意其平身:“袁相是要离开沛国吗?”


    袁忠佯作不知,皱眉发问:“不知沛王,何出此言?”


    刘曜淡笑:“你买了两辆马车,六个大箱子,该不会是为收拾府邸吧?”


    袁忠哂然一笑,装出一幅恍然大悟的模样:“原来是这样啊,实不相瞒,臣是有些东西要送回汝阳老家,因此这才买了马车、箱子。”


    “哦?”


    刘曜显然不信。


    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袁术落败后送!

    这种事情,便是哄鬼,鬼都不信,何况自己。


    刘曜双目灼灼地盯着对方,彷佛要透过他这身皮囊,看穿其本质似的:“听袁相的意思,是不准备离开沛国喽?”


    袁忠极其肯定地道:“当然!臣乃朝廷钦命的沛国相,自然深耕沛国,为百姓做事。”


    “很好!”


    既然袁忠一口否定,且毫不犹豫,刘曜干脆换个问法:“既然如此,那孤问你,如今袁术被杀,汝南即将收归南阳,咱们沛国应当如何?”


    袁忠赶忙一揖作礼:“此乃沛王您独断之事,臣岂敢胡言,不管您做出什么决定,臣袁忠必誓死追随。”


    刘曜又吃一惊,细眉微蹙,不敢相信:“果真?”


    袁忠的回答却是极其肯定:“当然!臣可以对天起誓,若是胡言乱语,必天打五雷轰。”


    “好!”


    刘曜总感觉今日的袁忠与往常不同。


    但不得不承认。


    今日对方的表现,令刘曜非常满意,不住点头:“既如此,不如便由你代孤走一趟南阳,将孤的信笺及贡品,献给南阳皇帝陛下,如何?”


    袁忠立刻拱手:“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刘曜只觉得自己判断错误,缓缓点头:“很好!既如此,明日便启程吧,东西呢,孤已经准备好了,你将其平安送至南阳即可。”


    袁忠:“喏。”


    ……


    司隶,长安。


    丞相府。


    啪!

    董卓怒拍桌案,眼瞪如铃:“什么?张邈、袁术的联军,足足八万余人,还不到半个月,便全军覆没了?”


    “这怎么可能!”


    董卓完全不敢相信这样的结果,气势汹汹道:“即便是八万头猪,排着队让曹操砍,曹操也得砍上个把月,怎么可能不到半月,便全军覆没了。”


    “文优!”


    董卓瞪眼盯着李儒:“你的情报会不会有问题?”


    李儒赶忙一揖:“丞相,这情报的确有些诡异,但儒已经反复确认过了,绝对不会有错,至于袁术、张邈因何落败,关键在于弘农王革新了装备。”


    “哦?”


    董卓不由惊诧:“革新了装备?”


    李儒点点头:“没错。”


    “是何装备?”


    “听说足足有三种,分别是可五连发的强弩,可调整方向且射程达三百步以上的弩炮,以及装填铁球,可破坏城防的弩炮。”


    “啊?”


    董卓眼瞪如铃,一脸的不敢置信:“可破坏城防的弩炮?”


    李儒再次点头确认:“没错,袁术、张邈原本已经退守长平,但却因城墙被弩炮摧毁,这才不得已强行突围,最终在即将赶往赭丘城时,全军覆没。”


    嘶—!

    董卓惊诧,倒抽一口凉气:“莫非长平县年久失修?”


    李儒摇了摇头:“临战前,袁术派人加固了城墙,将全部的缝隙弥补,城墙堪称坚固。”


    董卓冷哼:“既然坚固,如何可破?文优,你莫非在信口胡吣?”


    李儒赶忙拱手:“儒岂敢诓骗丞相,只是这种弩炮,在南阳乃是绝对的机密,即便在曹军内部,依旧是由专人负责,儒对其全然不知。”


    “该死!”


    董卓暗自嚼碎一声,心底的怒火骤然腾起:“可能打听到此物,是由何人发明吗?”


    李儒一揖:“听说……乃是弘农王。”


    董卓惊诧,眼瞪如铃:“何人?”


    李儒表情尴尬:“弘……弘农王。”


    “弘农王?”


    “恩。”


    “这……这怎么可能?他这辈子都没见过多少攻城器械吧,怎么可能发明出这种东西?”


    “儒听闻。”


    李儒赶忙一揖,轻声道:“弘农王有过目不忘,博闻强记之能,其是在浏览皇宫藏书时,偶然所得,因此便将其默写了出来。”


    嘶—!

    董卓愈加震惊:“过目不忘?文优,你曾为弘农王之师,可曾知道他有此能耐?”


    李儒摇头,眉头紧皱:“丞相,儒的授课,弘农王很少来,印象中也就一、两次而已,他是否能过目不忘,儒实在不知。”


    “不过……”


    言至于此,李儒赶忙补充:“依着儒对弘农王的了解,其若当真有过目不忘之能,想必定会在先帝面前炫耀,何太后必大肆吹捧。”


    “然而,皇宫中根本没有过此类传闻,所以儒以为,此消息极有可能,是弘农王故意放出来,干扰我等判断的。”


    “至于其目的……”


    李儒声音略微拖长,在脑海中反复确认后,方才言道:“是想让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古籍中的记载,而忽略革新装备,寻找破解之法。”


    相处了这么久,李儒对于董卓的脾气秉性,已经掌握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他这三言两语下来,立刻便转移了董卓的注意力,不再纠结于长平之战,而是转移到了破解之法上:

    “有道理。”


    董卓皱着眉,思索片刻:“如果古籍中当真有此神器,朝廷那些官员又岂能不知,如今忽然冒出来,必然是弘农王迷惑我等的诡计。”


    “文优果然聪慧。”


    董卓发自肺腑地赞叹一声,旋即转而询问:“既如此,文优可有办法破解?”


    李儒皱着眉,轻声道:“儒倒是找有司了解过,对付这种弩炮,只能靠加固城防,革新城墙的夯筑工艺。”


    “具体说说。”


    “喏。”


    李儒应一声:“最初的城墙,皆为纯净的夯土,夯打亦不够密实,墙身的坚固性较差,在飞石车发明以后,此类城墙便被淘汰,诚如今时。”


    “而在其淘汰以后,便是对城墙的夯筑工艺,进行了革新,将原本纯净的夯土中,添加灰色胶泥,且增厚墙体,分层夯实,自此飞石车便难以发挥功效。”


    董卓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猜测道:“所以这次,咱们同样需要革新夯筑工艺,对否?”


    李儒拱手:“丞相英明。”


    “革新!”


    董卓毫不犹豫,铿锵而言:“必须革新,城池是咱们最后一道防线,必须要革新,传令有司,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革新夯筑工艺,令城墙更加坚实。”


    “不仅要革新夯筑工艺,咱们同样要革新兵器,绝不能比弘农王差,就从投石车开始,咱们也发明个……”


    “哦对。”


    董卓这才想起其名字:“弩炮!”


    李儒拱手:“丞相英明。”


    “文优,朝廷要革新工艺,你那里也不能闲着,继续往南阳派刺奸,务必要得到弩炮的设计图,明白吗?”


    “丞相放心,儒必竭尽全力。”


    “不是竭尽全力,而是必须做到!”


    “这……好吧。”


    ……


    南阳,宛城。


    皇帝行宫。


    文德殿。


    听完郭嘉的汇报,刘辨哂然淡笑,心中暗赞:“专家不愧是专家,没想到沛王、梁王、鲁王还真派使者出发了。”


    “正常。”


    军师联盟却是极其淡定:“咱们这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能够以雷霆手段,诛灭袁术,豫州其余郡国,自然闻风而向,何况他们大都还是汉室宗亲。”


    “倒也是。”


    刘辨怡然自得,满心欢喜。


    这相当于,半个月内,便扫平了豫州。


    虽然,这种方法不够彻底,而且会有些后遗症,但对于来年的春耕,能有足够时间安排,甚至做出统筹与管理,这一点却是极好的。


    “陛下。”


    此刻,荀彧欠身拱手:“汝南或许再有半月,便可彻底扫平,不知您对豫州的人事,可有何安排否?”


    刘辨又岂能不知荀彧的话中含义:“文若是想问陈国、沛国、梁国和鲁国吧?”


    荀彧淡笑,点点头:“陛下英明,臣确是此意。”


    刘辨早有准备,对答如流道:“陈国被长安废了,但在朕这里,依旧是陈国,如今陈王在皇宫当卫尉,暂时还是别回去了,不如让骆俊继续当陈国相。”


    荀彧神色淡然:“理当如此,方不负陈王。”


    “至于剩下的。”


    刘辨声音略微拉长,佯作思考片刻,轻声道:“莫不如暂且不动,以示朝廷恩典,安抚民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很明显!

    刘辨若是把沛国相、鲁国相、梁国相全部罢黜,一定会被长安汉庭的李儒抓住把柄,然后造谣自己小肚鸡肠,难容旧朝士人。


    这对于以后有归顺自己想法的诸侯,乃是个不利消息,甚至可能因此,跟自己火拼,届时浪费时间鏖战,便有些得不偿失了。


    刘辨绝不可能授之以柄,让李儒有机可趁,这样相当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对于自己的发展壮大,有极其大的危害。


    荀彧暗松口气,欠身拱手:“陛下英明。”


    一旁郭嘉则提醒道:“陛下,这些人毕竟是袁氏门生故吏,而今袁术为陛下所杀,汝南袁氏虽然暂时比较安静,但其心如何,我等完全不知。”


    “在下以为……”


    言至于此,郭嘉揖了一揖,轻声道:“陛下即便暂时留下他们,也务必要在明年春耕前,将其全部更换成自己人,如此一来,可保明年豫州农耕,免受其害。”


    郭嘉不愧是郭嘉。


    居然跟军师联盟的想法完全一致。


    刘辨扭头瞥向郭嘉,绽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知朕者,奉孝也!袁忠、陈逸、赵琰三人,朕一个都不会让他们呆在国相的位置上。”


    没办法!

    这些人的身份实在是太尴尬了。


    对于刘辨的农耕国政,有着极其大的阻碍。


    刘辨不会冒着农耕失败的风险,去冒险任用他们当郡守。


    荀彧似乎对此也有预料,神色淡然道:“那不知陛下准备以何种理由,将其裁撤,亦或者降职、平调旁处?”


    刘辨阴鸷一笑:“很简单!文若要让他们上报明年的农耕计划,如果连续被打回去三次,那便降职处分。”


    “端朕的碗,须服朕管!南阳官员的规矩,他们同样需要遵守,朕乃一视同仁,若是能力不行,自当退位让贤。”


    “文若。”


    刘辨双目炯炯地凝视着对方:“这样的理由,可充分否?”


    荀彧颔首点头:“充分倒是充分,不过陛下,若是他们全都完成了呢?毕竟,不论是袁忠也好,陈逸也罢,他们的能力还是不必怀疑的。”


    “那便另寻借口,朕只有一个要求,要让外界心服口服,让长安挑不出刺儿来。”


    “这……臣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恩。”


    刘辨点点头:“自己想办法最好,朕只是给尔等提供一个思路,至于过程如何,朕不会操心,那是你们发挥的余地。”


    荀彧、郭嘉齐齐拱手:“喏。”


    “好了。”


    刘辨大手一挥,转而言道:“关于豫州的事情,便商议至此,现在咱们来聊聊这帮大儒,听说他们已经自觉分成了数个派系?”


    郭嘉哂然笑道:“没错,的确如此,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古文经一派,今文经一派,至于其内部,大致是按照五经划分。”


    自古便是文人相轻。


    他们虽然没有行伍那样直接,以拳头大小、软硬绝高下,但拿嘴皮子斗争起来,绝对不比行伍们决斗要弱。


    这还没怎么着呢,就已经在内部产生了小团体,等以后在辩论会相遇,保准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有没有……”


    刘辨试探性询问道:“深得古文经、今文经儒生,共同尊敬,亦或者至今没有选择抱团的儒生?”


    “有!”


    郭嘉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北海郑玄,他与范阳卢植乃是师兄弟,同出马融门下,但确也深得今文经学者的敬重。”


    “在目前进入南阳的大儒中,郑玄是受拜访次数最多,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司马徽的儒学泰斗。”


    “恩。”


    跟专家预料的一样。


    郑玄在儒林中,地位绝对是超然的:“你且继续,还有谁?”


    郭嘉一揖:“其次便是司马徽,他精通古今文经学问,而且汝颖、荆襄士族尽皆拜访,甚至连一些益州士族,同样会去拜访。”


    “陛下放心。”


    言至于此,郭嘉赶忙补充道:“司马徽没有透露过半点消息,他们只是在聊古今文经,探讨经学相关学问。”


    司马徽毕竟是发起者,而且以皇帝陛下的名义,征辟大儒入朝为官,在这帮儒生中,自然会有超然的地位。


    这是司马徽能位列人气第二的直接原因,否则凭他闲云野鹤的性子,只怕能进入前五,都算是上天垂怜了。


    “除了司马徽、郑玄以外呢?”


    这俩人是刘辨意料之中的,甚至已经成为内定的裁判。


    但这远远不够,刘辨还需要一些有分量人,来巩固权威的地位。


    “这个……”


    郭嘉皱着眉,沉思片刻,眸光骤亮:“许慎之子许冲,古今文经兼修,甚得家学真传,不过他算是郑玄弟子,因此名声不显。”


    “许冲!”


    刘辨暗自思忖时,军师联盟提醒道:“辩爷,《说文解字》便是许慎主编的,而且经学大师马融,对许慎极其推崇,曾公开表示过,对于五经的研究,没人比得过许慎。”


    “他之所以能被古今文经学者,共同尊重,乃是因为在《说文解字》中,虽多采用古文经说,但亦有今文经,两者有了一定的融合。”


    “原来是他呀!”


    刘辨这才想起了许慎。


    军师联盟则继续道:“辩爷,这个许慎可以用,《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字典,专家可以对其进行优化,争取让它变成一部合格的工具书。”


    “以后在庠序阶段,《说文解字》必然会是初学者必备的书籍,就像是现代社会,小学生手里的字典,是一个道理。”


    刘辨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转而言道:“许冲?朕记住了,此人要重点关注,他上报的是哪本书来着?”


    荀彧拱手:“《春秋公羊传》”


    刘辨皱着眉:“哦?不是《说文解字》吗?”


    “这……”


    这次考核的是经学,许冲自然不可能上报《说文解字》。


    不过,荀彧却是听懂了刘辨的话中深意:“陛下放心,臣可以代为转达,让许冲上报《说文解字》与朝廷。”


    “恩。”


    刘辨点点头:“很好!除了许冲,可还有旁人否?”


    郭嘉一揖:“太尉杨彪。”


    “杨彪?”


    刘辨皱着眉:“他们家不是世代研习《欧阳尚书》吗?难不成,也是古今文经兼修?”


    郭嘉摇头:“非也!弘农杨氏的确是世代研习《欧阳尚书》,但关西孔子的名声实在太过响亮,而且他又位列三公,自然拜访的人便多了。”


    “杨彪!”


    刘辨反复喃喃着这个名字。


    自从杨彪成为朝廷的吉祥物以后,自己还真是没把他当回事呢?

    这老家伙倒也有耐心,居然不声不响的能熬住:“奉孝提及此人,莫非觉得朝廷应该派个有分量的人坐镇?”


    郭嘉欠身拱手,倒也不敢隐瞒:“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单靠郑玄、司马徽,怕是镇不住这帮家伙,但若有杨太尉坐镇,情况必然不同。”


    “可是……”


    刘辨同样有所顾忌:“他是今文经学派,难免有失偏颇。”


    一旁荀彧拱手:“除了杨彪外,陛下还可委派卢植,此人是古文经学派,且身份地位,绝不输杨太尉分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卢植?”


    即便是刘辨,亦耳熟能详。


    跟卢尚书相比,杨彪简直就是个弟弟。


  第315章 司徒卢植,正式上线!恶来典韦,何去何从?

    “辩爷,郭嘉、荀彧的建议是值得参考的,咱们选择评委团的目的,是要平衡古今文经学者的力量,郑玄、司马徽固然是兼修,但有卢植、杨彪这样的人,同样可以。”


    刘辨又岂能不知,军师联盟一直强调评委团的选择标准,便是要平衡各方力量,既然这样的话,增加一部分非古今兼修,但颇具盛名的人,亦是可以考虑。


    杨彪!


    弘农杨氏,关西孔子。


    不论是其出身,还是在士林中的地位,都是超然的。


    卢植!


    范阳卢氏,马融弟子,郑玄同门。


    与太傅袁隗一起为录尚书事,辅政少帝刘辨。


    黄巾造反时,朝廷三大主力之一,功勋卓著,文武兼修。


    若不是其被董卓罢黜,离开朝廷,避世隐居,又岂能轮得到杨彪位列三公。


    刘辨沉思良久,饶有兴致地点了点头:“兹事体大,不容有失,不如先传召二人入宫,朕过一遍眼,然后再做决定。”


    郭嘉、荀彧一揖:“理当如此。”


    “朱彤何在?”


    “在。”


    “速速传召杨彪、卢植入宫。”


    “喏。”


    待朱彤离开后。


    刘辨简单跟荀彧、郭嘉聊两句后,便放其离开,各自回府工作。


    如今,司马徽、戏贤已经开始交接工作,要不了多久,便要各自上任。


    再有一个半月,便要正式进入隆冬,年底之前,工作进度仍需抓紧。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卢植、杨彪齐齐入宫。


    二人趋步上前,欠身拱手:“臣杨彪(卢植),参见陛下。”


    刘辨摆手示意二人平身,目光旋即落在眼前这位略显生疏,却又有一丝熟悉的面孔上。


    但见,其人面容略显清瘦,两道剑眉倒拔冲天,一双朗目炯炯有神,带着一丝生人勿近的孤傲之气,虽是简单的皂巾束发,缎面长袍,依旧难掩其儒雅气质。


    “卢爱卿。”


    “臣在。”


    “你难道不知朕携玉玺在南阳正位回宫了吗?”


    “这……”


    卢植心头微震,怯怯垂首,羞愧不已。


    刘辨则是开口暴击:“莫非,你已经忘记朕了?”


    卢植惶恐,赶忙深躬一礼:“陛下,老臣……老臣岂敢呐!”


    “还是说……”


    刘辨完全不给卢植喘息之机,继续言辞暴击:“爱卿你瞧不上朕,觉得朕难以振兴汉室,这才宁肯避世隐居,也不愿来南阳寻朕。”


    卢植干脆跪倒在地,俯首谢罪:“陛下,老臣愧对先帝嘱托,望陛下治罪。”


    刘辨缓缓起身,绕过龙案,转入殿中,亲自将卢植搀扶起来:“卢爱卿,这些日子以来,朕可一直惦记着你呢!”


    “陛下—!”


    这一瞬,卢植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不禁夺眶而出:“老臣知罪,望陛下责罚!”


    刘辨眼眶同样有些红润:“朕自当要责罚你!从今以后,你便是朝廷的司徒了,朕再也不允许你离开朕半步,听到没有?”


    卢植感激涕淋,深躬一礼:“臣何德何能,竟得陛下如此信赖?”


    刘辨极其郑重地道:“就凭你是卢植!凭你是大汉的功臣!彼时的朕,不能当家作主,虽知爱卿忠义,但亦无能为力。”


    “可现在!”


    言至于此,刘辨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朕可以亲政做主,不受任何人束缚,似爱卿这样德才兼备的忠臣,又岂能荒废于山野。”


    此时此刻,卢植已然是涕泪横流,感动不已:“老臣必为朝廷效死命,绝不辜负陛下对老臣的信任。”


    刘辨大喜,郑重点头:“很好!朕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朕的期望。”


    何谓司徒?


    《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我高祖少皞(hào)擎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祝鸠氏,司徒也。


    而在《周礼》中对司徒的记载,称其为地官,司徒的职权在于,掌管人民土地以及相关事项,诸如推行教化,征发赋役等等。


    虽然,司徒具有大司徒、小司徒之分,但其相同之处,在于皆掌教化民众,受天子之命教化安定民众。


    普及教育,便是教化民众!

    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然,郑玄、司马徽在士林地位很高,经学造诣首屈一指,但毕竟缺少为官经验,让他们干具体事情还行,但是统领教化民众之事,便有些力不从心了。


    然而卢植不同!

    其一:他原本便是汉末时代鸿儒,在士林界颇有地位,即便是郑玄,也得尊称他为师兄,司马徽得称其为前辈;


    其二:卢植深谙朝政体系,具有尚书、录尚书事等为官从政经验,已经有资格位列三公,帮助皇帝分担一部分压力。


    综上所述,将卢植提拔为司徒,正合时宜。


    旋即。


    刘辨返回上首落座,待卢植平复心情后,方才直奔主题:“想必二位已然明白,朕今日唤汝等前来,是为何事。”


    杨彪揖了一揖:“如果臣猜得不错,应该是为古今文经之事。”


    刘辨颔首,点了点头:“没错!自朕正位回宫以来,参与公车署考课者不计其数,为朝廷甄选了大量人才,否则朝廷难有今日光景。”


    “不过,经学一事,素来有多种流派,不同问题,会有不同解读,难以产生标准答案,更别提答案的公信力。”


    “正因如此。”


    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刘辨顺势引入正题:“才有了朕征兆天下大儒入京,咱们趁着这个冬日,好好辩上一次,求同存异,出一份公认的经学模板。”


    “不知二位,以为如何?”


    “理当如此!”


    卢植毫不犹豫地点点头,拱手抱拳:“陛下,臣这些日子,虽然避世隐居,但同样没有闲着,而是博览群书,研习经学。”


    “臣与康成皆乃大儒马融门下,康成古今兼修,至今已然大成,臣耽误了数年,虽稍有落后,但亦觉古今兼修,方才是儒学正道。”


    马融原本便是古今兼修的鸿儒大家,郑玄一心向学,同样是古今兼修的集大成者,更是创出了郑学,扬名天下。


    卢植深受这二人的影响,自然不再偏执于古文经学,而是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才能真正成为儒学大家。


    紧跟着,杨彪同样一揖作礼:“陛下,我弘农杨氏虽然世代研习《欧阳尚书》,但臣幼时,家父便教导臣,须博采众长,方能领悟经学要义。”


    “是以,臣自幼便是以《欧阳尚书》为主,当年与卢公等人攥写《东观汉记》时,更是深受其影响,兼学古今文经。”


    熹平年间,杨彪因博学多闻,被公车征为议郎,在其任内,曾与马日磾(dī)、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续写《东观汉记》。


    马日磾、卢植皆师承马融,马日磾更是马融的族孙,绝大多数经学皆承自马融,自然是古今文经兼修的鸿儒。


    蔡邕、韩说、杨彪虽是今文经学者,但其人皆属于博学多闻,汲取百家之言的智者,在儒学造诣上,虽不如郑玄、司马徽乃是集大成者,但亦有融合古文经之兆。


    是以!


    在这种古今文经已有融合之兆的环境下,刘辨想要集合古今文经精华,出一版官方版的教材,可操作性极强。


    “太好了!”


    这可当真是意外之喜啊。


    甚至,将刘辨心中最后一点顾虑,都打消了:“既如此,那么数日后的辩论会,便由二位爱卿,以及司马徽、郑玄为评审。”


    “咱们要将五经内容,逐篇进行辩论,将古今文经学派对于其中内容,有争议的地方,能解决的,当庭解决,不能解决的,全部记录下来,求同存异。”


    卢植皱了皱眉,心下大骇:“陛下,五经内容极其庞杂,只怕这项工作会耗时费力,非得数月,甚至逾年不可为。”


    “恩。”


    刘辨早有预料,点点头:“所以,咱们的第一步,是要求同存异,快速寻找有争议的点,然后将共同点摘出,出一份五经初版,以供天下学子求读。”


    “今年解决不了的争议点,待来年得空时,亦或者后年,大家再次齐聚,继续辩论,以求解决争议,将其纳入官方教材,形成第二版。”


    “朕相信!”


    言至于此,刘辨难掩兴奋之情,铿锵言道:“古有愚公,日复一日,可以移山开路;今有众卿,年复一年,必可融合古今!”


    卢植能从皇帝陛下的话中,感受到他融合古今文经的决心,不由为之惊叹,当年那个行为轻挑的少帝,莫非是其故意装出来的?

    也许!


    眼前这位年少的皇帝,当真可以再次振兴汉室,开创盛世太平。


    一念至此,卢植当即拱手抱拳:“臣卢植,必不负陛下厚望。”


    毕竟,如今的他可是司徒,掌管教化民众,这融合古今,令天下儒生共成一体,乃是他分内之事,义不容辞。


    杨彪虽是太尉,但同为当世鸿儒的他,自然要鼎力相助:“陛下放心,臣杨彪必全力相助卢公,完成融合古今之大业。”


    “恩。”


    对于二人回答,刘辨非常满意。


    最后一点疑虑打消,这件事自然可以提上日程。


    跟着,刘辨从龙案右上角,取出一沓资料,递给卢植:“卢卿,此乃朕拟的古今文经辩论会之纲要,你拿回去好生研究一下,争取早日展开辩论。”


    卢植双手接过一沓纸版资料,心中万千感慨:“陛下放心,臣必好生研读。”


    望着二人躬身离开的背影,刘辨暗松口气,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来。


    与此同时,直播间网友同样沸腾起来:


    “普及教育迈出关键一步,希望大汉子民也能享受与现代一样的义务教育,感受各种考试带来的精神摧残。”


    “汉末时期,古今文经的确有了融合的征兆,辩爷以国家力量催促,必然可以彻底解决这一终端,贯彻落实科举制。”


    “这辩论会如果持续个十来年,这帮大儒就得跟辩爷绑定十来年,又是软刀子割肉策略,给军师联盟专家点赞!”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数百大儒下场撕逼的一幕了,肯定要比行伍真刀真枪干仗,更加的刺激!哇咔咔.jpg”


    “……”


    正当直播间热议不停时。


    “报—!”


    忽然,殿外响起悠悠一声奏报。


    刘辨抬眸望去。


    但见,朱彤推门而入,欠身拱手道:“陛下,狼骑、豹骑、陷阵营,从豫州凯旋而归,目前吕布、黄忠、高顺已至宫外。”


    “快!”


    刘辨大手一挥,朗声道:“让他们进来,朕要接见他们。”


    朱彤拱手:“喏。”


    旋即。


    躬身离开。


    不多时,三员铮铮虎将入殿,趋步上前:“末将吕布(黄忠、高顺),参见陛下。”


    刘辨摆手示意平身:“快起来吧。”


    三人这才起身:“谢陛下。”


    简单寒暄两句后,刘辨直奔主题:“尔等在豫州的战事,孟德在奏章里,跟朕说过了,不得不承认,你们这一仗打得非常出彩。”


    “不过……”


    话锋一转,刘辨轻声言道:“朕还是想听听你们自己的感悟,从此次与袁术、张邈的决战中,尔等到底学到了什么?”


    吕布颇有心得,因此毫不犹豫,率先拱手:“陛下,此战狼骑虽然大胜,但末将却感触极深,对于您给的狼群战术,同样有了全新的体会。”


    “此次对方绝大多数乃是步卒,我狼骑占尽优势,虽然大胜,但暴露出末将对狼群战术的细节处理,仍有很大问题。”


    “比如说在迂回、压制、切割……”


    “……”


    巴拉巴拉。


    吕布不开口则以,一开口便足足一刻钟。


    刘辨虽然听得有些迷糊,但从吕布较真的眼神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对此战,是发乎于心的学到了东西。


    即便不必专家提醒,刘辨也清楚地知道,经过此战后,吕布的骑战水平,必将再次提升,未来若是杀到北疆草原,必将成为一柄锋锐的宝剑。


    “吕将军能有此心得体会,朕心甚慰。”


    刘辨没有对其具体过程点评,只是面带微笑地道:“理论再强,亦需要结合实际,能真正将其威能发挥出来,才算是将狼群战术,内化成你自己的战术。”


    “或许,这一次将军的心得体会,依旧不是非常完善,但这辽阔的中原,便是狼骑的练兵场,必可助将军真正掌握狼骑战术。”


    吕布兴奋不已,拱手抱拳:“陛下放心,末将必不负厚望。”


    跟着,黄忠、高顺尽皆聊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三支方才成立的兵马,皆是首战告捷,但与自己理想中的状态,仍有差距。


    黄忠的情况稍好一些,麾下兵马不过四百人,且精挑细选,犯的错误比较少,豹骑战术完成度比较高,斩首能力极其突出。


    陷阵营依据神鸢强弩,而革新的锋矢阵,效果同样非常好,只是在遇到强敌,亦或者是突发状况时,这支队伍的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仍有待于提高。


    “不错。”


    刘辨目光扫过三人,满意地点点头:“尔等皆能意识到自己在此战中的优缺点,而且还能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这一点比你们打十次胜仗,还要让朕高兴。”


    “这样吧!”


    言至于此,刘辨大手一挥,轻声道:“尔等回去以后,各自将自己在豫州作战时的过程,写一份简报出来,内容至少要包括过程、优缺点、如何改进、下一步计划等。”


    对于主将而言,写作战简报乃是必修课,现代社会的军队中,这是最最最基础的东西,是每一个指挥官,皆要掌握的基础技能。


    刘辨将其挪到了这里,不单单是要让他们上奏章,更是起一个督促他们反思、总结,最终得以升华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每一次的作战简报,便是他们从军以来的作战经验,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人齐齐拱手:“喏。”


    “陛下。”


    正当三人准备起身离开时,高顺欠身拱手,面色略显犹疑:“末将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能够成全。”


    “哦?”


    刘辨皱了皱眉,不由好奇。


    在他眼里,高顺素来是个清奇寡欲的人,若非必要,不会提什么要求才对:“士循有何想法,不妨直言,若是合理要求,朕自会考量。”


    高顺深吸口气,似乎下了很大决心,方才拱手抱拳:“陛下,豹骑俘虏的典韦,乃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悍将,其步战能力超强,正适合陷阵营。”


    “末将……”


    言至于此,高顺已然豁出去了,声音铿锵道:“末将想要将其吸纳入陷阵营,如此一来,陷阵营实力必将更强。”


    “典韦?”


    刘辨眉头微蹙,不由惊诧:“你想要典韦?”


    别说是刘辨本人了,便是直播间网友,也不由地沸腾起来:

    “高顺眼光还真是够毒的,居然一眼就相中了典韦。”


    “典韦步战无敌,为人又比较忠义,能不被相中才怪。”


    “还真别说,如果典韦加入陷阵营的话,陷阵营实力必将暴涨。”


    “可高顺能hold住典韦吗?凭他的本事,应该不是典韦对手。”


    “这可真是的狮子大开口啊!”


    “典韦必须是亲卫军统领!”


    “……”


    高顺极其肯定地道:“没错!末将想要典韦,成为末将副手,提拔其为军司马,有他在陷阵营,冲锋陷阵更有保障。”


    刘辨皱着眉,深吸口气:“他现在何处?”


    高顺拱手:“我等临行前,曹将军将其扣下了,说是要收其为猛将,弥补麾下战将不足的问题,还说待汝南战事结束,自会与陛下奏报。”


    很明显!

    高顺没有抢过曹操,因此就想借皇帝的手,把典韦收入麾下,成为陷阵营的一员。


    刘辨不得不承认,高顺还真是给他出了个难题。


    毕竟,曹操将来可是三军统帅,单靠他曹氏宗族的将领,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不可能不给曹操增添猛将,丰富其战力。


    “士循之意,朕已知晓。”


    “这样如何……”


    刘辨思索片刻,轻声言道:“你给朕些时间,好好斟酌一下,典韦此人,朕亦有所耳闻,对于他的任命,朕需要祥加思考,再做定夺。”


    高顺自知如此要求,必会让皇帝陛下为难,因此倒也不急,拱手承诺后,旋即与吕布、黄忠,离开文德殿。


    待其走后,刘辨心念一动,试着沟通道:“老师,对于典韦这种情况,咱们可有什么建议吗?”


    军师联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式提问:“辩爷别急,你不妨先说说你自己的考虑,对于典韦到底是怎样规划的。”


    “好!”


    刘辨应了一声,停顿片刻,组织好思路后,方才心道:“其实最开始,我是想让典韦当亲卫军统领的,与朱彤、何云、史阿一样,保护我的安全。”


    “可是后来,我又感觉有些可惜,毕竟身为亲卫军,难有上阵杀敌的机会,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员大将?”


    “如果能将其下放到军队,不论是对于陷阵营,还是对曹操而言,全都会是一大助力,对于军队的提升,更是有极其显著的作用。”


    “这么算下来……”


    刘辨吐口气,将心中的疑惑,彻底抛出:“似乎把典韦下放到军队的性价比,会更高点,比呆在朝廷要强十倍、百倍。”


    “辩爷,你错了。”


    军师联盟毫不犹豫地否定道:“不管在任何时候,你自身的安全,才是最最最重要的,这就是天大的事。”


    “此外,把典韦留在身边的性价比,丝毫不弱于下放给曹操,亦或者是陷阵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咱们仔细核算一下。”


    军师联盟立刻答疑解惑道:“把典韦下放给曹操,曹操同样是把他当作亲卫军,虽然他就在战场,但真正杀敌的机会并不多,前提是曹操别乱搞。”


    “没错。”


    刘辨似有所悟的点点头:“是这个道理,老曹这臭毛病如果不改,典韦跟着他,可能还是要战死沙场,这怎么能行?”


    “不行!”


    刘辨极其干脆,态度非常强硬:“这绝对不行!”


    军师联盟则继续道:“否了曹操以后,咱们再看陷阵营,高顺能不能压得住典韦,另当别论,咱们单论其价值如何。”


    “陷阵营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这只是其战斗力之一,但绝非是其决定性因素,在专家而言,陷阵营战斗力的强悍,在于主将高顺精通练兵、布阵。”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顺可以将精锐步兵,通过训练、阵法配合,发挥出堪比战将的实力,而如果对方原本便是一员虎将,这些阵法对其而言,只会成为束缚。”


    “所以辩爷!”


    军师联盟总结道:“专家的意见非常简单,典韦个人勇武极强,将其握在自己手里,保护自身安全最重要,不给陷阵营,更不给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