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隔着天南海北,你便以为可以飘了?
作者:admin      更新:2023-04-05 18:36      字数:7705
    “卿果然是个聪明人,实则朕先前便已安排人手,至蜀国民间查探民情……而眼下两川百姓受苛政盘剥之苦,各处官署贪墨成风,便如决疣溃痈,致使怨声载道,也已是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只是我朝派出的密谍,以行商贾贩的身份在蜀地走动,地方上的民情虽能探查得清楚,可是对于蜀国朝堂,乃至各地封疆大吏、达官显贵则只能觑其表,而无法探其实。


    朕要派卿赶赴蜀国,同蜀帝与公卿大臣结交来往,也更便于探清蜀人朝堂虚实……就是以邦交来往的名义,去确定攻打蜀国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听魏帝李天衢道出了遣使赶赴蜀国的用意所在……李严连连应声,更是心思一动,而心下暗忖道:


    魏帝说早已派出密谍,而一直关注着蜀国民情……也就是说当初魏、蜀罢战议和,而蜀国嗣君继位,双方邦交来往,魏帝也尚还与晋主对持之时……他便早已盘算着,日后又要如何杀入蜀地?

    正史中后唐是如何灭亡前蜀政权的,李天衢当然记得清清楚楚。也正是这李严出使蜀国,趁机刺探蜀中虚实,而返程复命之时,便向李存勖进言“衍童騃荒纵,不亲政务,斥远故老,昵比小人。其用事之臣王宗弼、宋光嗣等,谄谀专恣,黩货无厌,贤愚易位,刑赏紊乱,君臣上下专以奢淫相尚。以臣观之,大兵一临,瓦解土崩,可翘足而待也”……而拉开了后唐对前蜀发动灭国之战的序幕。


    诚然魏朝还有其他善于外交,并且也能探查蜀国朝堂的文臣……但是李天衢心说还是要由李严这个走正史线便谏策灭蜀的人物去做,这才更为稳妥。


    首先李严生得那一张嘴,却是极为能言善道,由他出使蜀国,按史载所述音辞清亮,蜀人听之皆竦动,愈益奇之……而之后前蜀末帝王衍被杀得个措手不及,虽然江山已是摇摇欲坠,但帝业社稷总不能轻易拱手献出……所以面对威逼降从的使者,王衍给出很明显的回复则是“得李严来即降”。


    由于李严被认为是伐蜀的始作俑者,而为蜀国君臣所怨恨,按说前去招降,也难保不会被杀之泄愤,可李严的反应却是“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所以要从细节入手,还是要启用这李严,才更有可能尽早促使蜀帝王衍降从,而轻易兼并蜀国全境疆土。


    而且李天衢心想自己大概也能摸清李严的秉性……他本来也是燕人降臣,而归从后唐之后,还曾因误犯小过,便惹得当时心情很差的李存勖便勃然大怒,直接下令要砍了他的脑袋……好歹因为孟知祥为其求情讨饶,才改为挨了二十仗责免了杀身之祸。李严其人,如果还在后唐为官,他固然也只得为河东李家勤恳效力,可既然已归顺魏朝,想必一有机会,李严还是要削尖了脑袋在官场中往上爬,争取加官进爵,而盼着能得到新主的重视。


    眼下李严的确颇为心动,做为转迁至汴京朝廷的后唐降臣当中便立刻接受任命,又是最早由魏帝亲自委以职事的一个,他意识到大好的机遇就在眼前……吞并两川,灭国之功,能够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魏帝都已经把这个机会直接摆到自己面前了,又怎能不去争取!?

    心中的忐忑、拘谨、疑惑荡然无存,李严还要按捺着激动欣喜的情绪,又向李天衢表态打了保票:

    “陛下降恩提拔,予臣进身之阶,若不竭智尽力,则枉为人臣!此番出使蜀地,臣也必然会将蜀国朝廷虚实,乃至险关要隘形势打探得清清楚楚,以助我朝尽取两川之地,为陛下建立功勋,再成大业!”


    李天衢又嘱咐了李严一番,心里则寻思着若是比较正史后唐灭前蜀的时间,我这也应该是要提前个七八年……不过天下时局演变,较之原本的轨迹本来便推进的更快。而且李存勖灭亡梁国后,便立刻有了乘胜挥师兼并前蜀的心思,也只是因蜀道山川地势险固,遂暂时按捺不发。直至李严出使蜀国,将其国内形势探查得明明白白,后唐遂突然发兵,一举灭了那统治两川之地的割据政权。


    就算这场吞并蜀国的战事,也可能会有些变数……但是蜀帝王衍身为昏聩皇帝、亡国之君当中的奇葩,他注定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而且如今蜀国朝堂,仍尽由佞臣权奸把控着,上上下下也早已是乌烟瘴气。


    仍派遣李严前去摸底,则是要确定那边朝堂乃至地方官署、军司到底又已经烂到了什么程度……只要有机会能够越过蜀道天险,那么蜀国想必便会如同被德军穿过马奇诺防线的法国那般,最多坚持几十天的功夫,到底还是会投降归顺的……


    次日上朝,李天衢便下诏命李严出使蜀国,安排随行官吏,又说了些明面上帝君嘱托外交使臣的言语……李严恭谨领旨,实则满心念着的就是详探蜀国朝廷,刺探蜀地军情地势,而要为魏朝出兵奇袭蜀国,一举拿下两川之地做好充足的准备。


    李天衢也很清楚,待李严去而复返,魏朝出兵吞并另一方割据政权的时候……差不多便已经到了。


    然而李严出使蜀国,离开汴京,不过一两日光景……便又有一桩干系重大的消息传至汴京,甚至激得满朝文武甚为愤慨:

    粤王刘(上龙下天),已建元称帝、设置百官,设乾亨为年号,并立三庙尊祖父刘安仁为文皇帝,其父刘谦为圣武皇帝,其兄刘隐为襄皇帝……建都番禺,改称兴王府,而定国号为大越。


    粤国本来向中原王朝奉表称臣,如今刘(上龙下天)却公然称帝,这对魏朝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权威上的挑衅。而且据闻刘(上龙下天)为了拱火,包括诸国君王中年高德劭的吴越王钱镠在内,他遣使奉劝其它藩国也一并称帝……


    而吴越王钱镠给出的回应则是“此儿辈自坐炉炭之上,而又踞我于上耶?”……显然对于粤王刘(上龙下天)逾越僭号、妄自称帝的行为表示不认同。不过吴越国也并没有公然声讨,也完全是一副“总之我还是受中原册封的王,你要称帝是你的事,但也别来怂恿我搞事”的态度……看来仍在观望魏朝的反应。


    李天衢自知按正史线刘(上龙下天)称帝之后,后梁便立刻下诏削其官爵,并命吴越王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出兵讨伐。钱镠就是两边不得罪,接受诏命,但以山川隔越,地方扰攘为由就是按兵不动……所以吴越国仍对中原王朝表示顺从,但也不做魏朝的马前卒,而因刘(上龙下天)称帝自立便去兴兵讨伐,这也都在情理当中。


    然而楚、吴、闽等国,虽然没有派遣使臣朝贺越国改建帝制,也并没有受刘(上龙下天)的怂恿而相继称帝,但是彼此仍保持着邦交来往……其中尤其是楚王马殷已将女儿许配给刘(上龙下天),如今也做了那所谓大越国的皇后。而刘(上龙下天)与吴、闽两国交好,一直强调友邦永言欢好,情若弟兄,义敦交契,理应怀同盟之心……尽可能的拉拢南面诸国,而抱团面对魏朝的威胁。


    李天衢在得知这桩大事之后,倒也并未恼怒,他面带冷笑,心中暗念着即便眼下我魏朝与粤地相隔天南海北,着实不便出兵讨伐……但你刘(上龙下天)妄自尊大,便以为我就治不了你么?

  第1051章 刘(上龙下天)称帝,还算是帮了我一个忙

    一连几日下来,汴京朝堂内都有臣僚怒斥刘(上龙下天)恣睢凶狂,竟敢僭越称帝公然对抗魏朝。然而一众朝臣也都很清楚,刘(上龙下天)这厮称帝,魏朝不但与他那所谓的大越国之间的关系将急剧恶化,同南面其它势力再进行邦交来往之时,彼此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愈发微妙起来……


    毕竟彼此疆土还有楚、吴、吴越等国相隔,如果大动干戈,反而极有可能致使南方诸国缔约共同对抗魏朝……断交禁商,固然对极其重视海贸贸易的越国造成一定打击,可对魏朝而言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越国掌控两广、安南之地,控制住以南海为中心,由中原与海外诸国来往贸易的海上通道,所以要是对越国进行“经济制裁”,也势必会影响魏朝的财政收支。


    李天衢却表现的十分淡定,声讨刘(上龙下天)僭位称帝的檄文固然还是要发,每日上朝听奏议事、处理政务,对于臣服的藩国改制称帝,而与魏朝打起了对台戏一事也并没有表现得如何恼火。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从目前的形势看起来,魏朝似乎对粤国改制为大越帝国这等逆行无可奈何。李天衢估计刘(上龙下天)以为事态的进展如他所料,想必来年还会按史载轨迹改国号为汉,而又以汉室遗宗自居……又过了两个多月光景,出使蜀国的李严,便已赶回汴京,又极为迫切的赶赴皇城,而急于向帝君李天衢复命。


    “果然正如陛下所料!那蜀帝王衍年少荒淫,将政事尽交托于宋光嗣、王宗弼、宋光葆、王承休等权宦佞臣,不但常与众多狎客寻欢作乐,男女杂处、淫乱内宫,又宠幸容貌俊秀的阉人为专房,几近邪僻奸秽之事……还时常大举出游,所费财物不计其数,沿途百姓,更是不胜其扰。


    而以宋光嗣为首的阉党只知逢迎谄媚,恃宠弄权,贪猥无厌,而上下朋比为奸,致使国政日衰;顾命辅国重臣王宗弼,仗权培植党羽、打压异己,而肆意营私敛财、广收贿赂。后宫太后、太妃还唆使王衍卖官鬻爵,每有一官职空缺,必数人并争,而入钱多者得之……以致蜀地不论是成都朝堂科考收贿舞弊,权臣敛财归为私有,还是地方州府卖狱枉法、搜刮民财,更是司空见惯的常事。


    朝廷如此,各州县关隘兵马自然也更为懈怠,多有老弱虚冒,军无斗志,想必到了临阵时节,也毫无实用……把守要隘之地的军将,也多是贪财怕死之徒,故而按臣想来……待我朝大军杀至,蜀人望风瓦解,而趁势一举吞并两川之地,也是指日可待!”


    李天衢眼见李严神情激奋,侃侃而谈,而听他说到“宠幸容貌俊秀的阉人为专房”那一句,浑身却当即打了个寒颤,心头也不由得一阵恶寒……李天衢寻思那蜀帝王衍现在也就二十上下的年纪,年轻人、火力壮,非但极为荒淫好色,这倒也不算男女通吃,而是与去了势的小白脸太监乱搞打得火热……这又算不算皇上会玩?不过我可是绝对接受不了……


    听李严信誓旦旦的口气,也已是志在必得……李天衢寻思片刻,却又问道:


    “即便蜀国已有亡国之象……可要取两川之地,若是速取下兴元府(后世陕西省汉中市),再经过巴山秦岭,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古道进入蜀地……而蜀道间诸如剑门等险关周围山势陡峭,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就算蜀军弱不堪战,可如若部署重兵于险关要隘,也未尝不能负隅顽抗下去……所以我朝如若决意灭蜀,一鼓作气杀入蜀地,才是重中之重,如今蜀道边关守备,当真便已孬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了么?”


    李严听李天衢问罢,他稍显冷静,可很快又禀说道:


    “蜀军以往防备我朝,固然是要利用蜀道天险,而选将练兵、囤积粮秣,而据险戍边。可如今蜀国君臣非但穷极奢僣,以为能恃险自安,陛下,微臣于赶赴蜀地途中,便也听闻粤国刘(上龙下天)僭号称帝一事……


    那贼子僭越窃号、妄自尊立,固然大逆不道……而蜀国君臣得知刘(上龙下天)僭越逆举,以为我朝兴师问罪,便只会把矛头指向南面……也断然不会另外树敌,而更须与他蜀国亲近交好。


    而蜀帝王衍荒淫无度,心无大志,以为我魏与粤国为敌,也不免会与楚、吴等国剑拔弩张,便只得同蜀修好,便可以高枕无忧……他也嫌军费用度太多,还要大兴土木、出巡游览,而供奢侈淫靡之用……据臣打探蜀国已要颁发诏令撤除边备,罢几处屯戍军旅,以削减军资开支。


    蜀国兵马,本来便因军中上下贪墨克扣,而纪律废弛、军纪懈怠。戎边镇守蜀道关隘的守军再经削减……这不正是我朝一举覆灭蜀国的大好时机?”


    李天衢闻言,也立刻想到了无论是如今与魏朝共处,还是走正史线的轨迹防御后唐,前蜀政权本来都在边界关隘驻有重兵,所以一直以来,虽然对粱、晋、魏等国对持占不到什么便宜,可若要死守,也的确是一块极为难啃的硬骨头。


    然而正史线中的李存勖相继遣使入川,也是表示要与蜀国修好。王衍还真就是信以为真,遂将戎卫威武方面的二十四军,武定、武兴等地的三十七军,天雄军藩镇二十九军,乃至屯戎金州的七军尽行撤除……


    如今的情况则是,本来臣服于魏朝的粤国国主刘(上龙下天)跳出来叫嚣老子要做皇帝,不会再看你魏帝的眼色,还要拉拢吴越、吴、楚、闽等国一并与魏朝作对……现在的蜀国,也完全是以一种看戏的心态,以为魏朝气急败坏,只能想法设法的去对付现在已宣称为大越国皇帝的刘(上龙下天)这个出头鸟……力要往一处用,所以这便上杆子要来与他蜀国套近乎。


    而王衍只图窝在巴蜀之地荒淫享乐,也乐得与魏帝维持友好的关系,因为刘(上龙下天)改粤王称越帝这码子事一出,反而更会让他对魏朝放松戒备……所以自然而然的,蜀帝以为留着戎边军旅白白浪费钱财,莫不如大幅削减军费,而要撤除大量的边关守备……


    想通了个中因由,李天衢也不由得一乐,而又喃声念道:


    “如此说来,刘(上龙下天)僭号称帝,这倒还算是助我朝打消了蜀国的戒备心思?不过兵者,国之重器,不可不察……那王衍非但不亲主政事,滥用奸佞,如今又要大举撤出戎边军旅,这与自毁长城又有何异?我要速取两川之地,如今看来这还真是天予良机,而决计不可错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