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北平国兵变,王都篡位
作者:admin      更新:2023-04-05 18:36      字数:11910
    定州安熹城内,本来由义武军藩镇牙署,与唐时所设的总管府为底而扩建的王宫当中,面对几员臣僚急切询问,北平王王处直,却失魂落魄瘫坐在交椅上,他两眼发直,怔怔的望向前方,眉宇间也满是惊骇之色。


    契丹那可是整整三十多万大军呐……还是由国主耶律阿保机亲自统领南下,怎么会如此轻易的败了!?

    王处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找的新靠山,也只不过派遣几个使者前来知会一声,都没打算进安熹城,便统领兵马途径易、定等州府北上而去了……新的靠山不能为他北平国撑腰,那么过去的靠山很快便要来兴师问罪了……


    何况王处直深知自己当年便曾带领义武军背晋投梁,已被河东李家宽恕过一次,而上次臣服于朱温,还可以说是为了保全义武军藩镇,为势所迫,不得已也只得屈从……但这次却是主动联系契丹,做为带路党把塞北外族往河朔地界引。还致使契丹兵马纵横肆虐于卢龙军,致使晋国折了史敬思等功勋宿将……那晋王李存勖又怎会饶过他?

    仅凭易、定、祁三州兵马,又如何能抵挡住杀败契丹三十万之众的晋国大军?如若我当初不曾央请阿保机那厮挥军起来,挟制晋军而为我北平国倚仗……又怎么落到今日这般境地?


    王处直心急如焚,不由的又埋怨起那时力谏请求契丹引兵南下的王郁……然而自己那个儿子,眼下却还在做为向导,随着一拨契丹军旅掳掠卢龙军治下州府……而做为北平王,王处直心知自己毕竟也同意背叛晋国、转投契丹,那么晋王李存勖前来兴师问罪,又怎会听他辩解?


    “大王……晋军既然杀败契丹北返,不出数日光景,也将杀至安熹城下,到底又当如何?还望大王您尽快定夺啊!”


    “晋军兵强马壮,而我邦小兵微,不能力敌。而契丹终究不可信,将北平国弃如敝履,即便据城死守,早晚也终将落得个城破人亡的下场……唯今之计,大王您也只得立刻派遣使臣,而向晋王俯首请罪才是……”


    “你们都住嘴!”


    听殿厅内一众臣僚仍在七嘴八舌的进言,王处直不胜其烦,而蹭的站起身子,当即扯着嗓子大叫道。什么?向晋王俯首请罪?这决计不成!

    孤先前为保住义武军,这才绝晋附梁,这又岂是只为我一个?藩镇牙将臣僚、诸部牙兵,不也因此得以保全?如今孤又叛晋而投从契丹,也是为保全北平国祚,你们一个个的,得享官身爵禄,而晋王如今要寻孤问罪,无论是做晋国还是北平国的官,自然不会清算到你们头上,便想着推孤出去顶罪!?

    王处直越想越气,眼中也不由的流露出几分杀意。两次叛晋,而再度称臣只怕终究是行不通的……可是他也很清楚,就算自己杀光了麾下劝他向李存勖认罪请求宽胥的属下,晋国大军照样还是要攻破城郭,届时休说是王位,只怕连性命也保不住了……


    王处直气喘吁吁,胸膛剧烈的起伏着,他心想正因死乞白赖央求契丹来使多逗留两三日,也只有再去央求契丹会分拨一部分兵马协助死守定、易、祁三州,即便耶律阿保机铁了心要回塞外,而不打算与李存勖拼得个你死我活……可是保住北平国,对于契丹而言,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如今李存勖要来形式讨伐我北平,如果当真让晋国一统燕、赵之地,早晚不还是要去寻你契丹算旧账?

    然而王处直心中正寻思时,忽的他却听到殿厅门口处骤然响起阵喧哗叱喝声。几队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的牙兵也毫不顾忌这里是北平国君王召集臣僚奏事议政的场所,便直喇喇的冲了进来!


    王处直浑身猛地一颤,当他定睛望去,瞧清楚带头率领这些牙兵冲突殿中的那个人时,又当即大声叱喝道:


    “王都!你要干什么!?”


    被王处直称作王都的那个北平国将领,本名为刘云郎,当年却先是被王处直曾极为宠信的道士李应之收为养子。然而义武军当年内部哗变,骄横无忌的李应之被藩镇内部一众牙兵所杀,王处直遂又收王都为义儿改了姓名。


    王都本来也深受王处直宠信,许其为义武军节度副使,也是藩镇内手握兵权的宿将……只不过直到本来随着侄儿王郜逃至河东太原的亲生儿子重返故地,王处直与他这个义子的关系也不免变得微妙起来……


    听王处直出言质问,王都先是一声不吭,他提出手中血渌渌的人头便往前一抛,身为几个亲随也纷纷挥手抛出几颗首级。而那些滴血的人头大片光秃,王都等人薅住头顶蓄着一小撮头发这才提拎得起……这也很明显是契丹北地民族所留的髡发样式。


    而王处直浑身不住又抖索起来,他探头望去,就见那些人头……果然是耶律阿保机派遣来打发他自顾自保的使者!

    面色唰的变得惨白,王处直连退数步,又一屁股坐在王椅上。而王都则踏前数步,直勾勾凝视向自己的义父,忽的阴声说道:

    “义父您千不该万不该,去召请契丹这等塞外异族南下,我如此做,也是为了保全我北平国国祚啊……”


    王处直也已意识到,自己收养重用的这个义子,竟然是要趁着晋军北上问罪的当口,而煽动定州牙军发动兵变!他脸上筋肉不禁又抽搐了几下,眉宇间夹杂着三分怨恨、七分惶恐,而又斥责道:

    “你这孽子,当真要背反不成?可要记得,当年义武军兵变,而叛军诛杀李应之之后,可是点名也要除了你这后患!是孤极力保全你性命,还收你为养儿,才有今日这般功名荣禄……你……非但知恩不报,竟于我北平国生死存亡的时候,还意图要谋害孤!?”


    “义父何出此言?要知道引契丹南下,可是您听信王郁煽惑,而引契丹挥军入塞,这也无异于引狼入室。如此不止是与晋王成了仇敌,而塞北外族,倒要骑在我北平国臣民头上,您却不知这也已是惹犯众怒。


    背叛晋国投从契丹,这是您咎由自取。我不得已而为之,却也仍是顺应民心呐……”


    王都冷笑一声,继而说道。虽然腰挎的钢刀尚未出鞘,可是手掌却也一直按在刀柄上……而他冷眼打量着王处直,脸上也全无半点以往恭谨顺服的神色:

    “您也须想清楚,如今我北平国已把晋国得罪得狠了,如若这个王位仍由义父来坐,那晋王势必要横扫三州,灭绝北平国祚。可是如果义父退位,而且甘愿由我看束的话……这才能有与晋国交涉翰旋的余地。


    一步错、步步错,如今晋王恨您反复无常,治下百姓怨您投靠外族,这北平王的位子,义父您也终究不能再坐下去了。如若还是恋栈不去,非但只会招致杀身之祸,我义武军自据一方称王的社稷,终究要为晋国所灭。


    所以您还想不明白么?我唯有发动兵变,请父王退位让权,这才有可能保全北平国,而也能让您多几分保全性命的把握啊……”


  第701章 无论名正言顺,还是谋反夺权,这王位只能是我的


    王都每说一句,王处直的面色便似又苍白一分。即便自己这个义子摆明了这是要篡位夺权,可是王处直也已发觉,殿内其他臣僚,便没有一个站出身来,斥责王都意欲谋反篡夺义父王位的逆行……


    换而言之,王处直也意识到,看来北平国文臣武将也已认同,若要尝试与晋国交涉,而保住这一方自治的割据政权……起码也势必先要把他赶下台去。


    只是执掌一方生杀大权的国君王位……王处直又怎肯舍弃?他万般不愿的望向王都,又恨声说道:

    “就算你篡权夺位,可是又怎知晋王便肯罢兵休战?既然已与我北平国敌对,晋国又为何不趁势夺下定、易、祁三处州府?到时你即便坐上北平王位,晋军大举来犯,这个王……你又能做多久?”


    王都听了,却哈哈一笑:

    “这国君若仍是您,则北平国必亡,义父也终究性命难保。可是若由我夺取义父的王位,向晋国表态也只是您不明事理,而我等仍愿奉晋王为主,一旦有机会,再擒执住煽惑我北平投从契丹的王郁交由晋国发落……即便不能把话说死,但也的确有安抚晋军退兵的可能。


    毕竟对于晋王而言,南面的魏朝,才是他的劲敌。我北平国虽地狭兵微,可是若被逼得只能做困兽之斗,也能让晋国损兵折将……而义父收容提携大恩,我可是一直铭记于心,这也是在为您义父善后啊……晋国不会再容许您做北平国主,那么王位由我来坐,才有机会向晋王请求能否饶义父的性命不杀……”


    王都边说着,他又踏上前去,站在王处直的面前,眼中已有凶芒闪烁,而又一字一句的说道:


    “我当然不会如赵国张文礼那般薄恩寡义,明明身为赵王养儿,却弑君篡位,到底要遭天下人唾骂……只是义父……希望您也莫要逼我把事做绝……”


    王都目露凶光的眼神直射过来,骇得王处直不禁打了个寒颤。他意识到自己的性命,也已完全落入面前这个义子的掌控当中。如若王都真发了狠心,恐怕自己也活不到晋军杀至安熹城下了。


    眼见嗒焉自丧的王处直低垂着脑袋,也不再言语。王都嘴角翘起,忽的又厉声喝道:

    “来人!送义父至西宅安住,若不是我有事召唤……他老人家也就不必出来走动了!”


    一队牙军步卒轰然领命,旋即立刻扑上前来,直接架起瘫坐在王位上的王处直,便大步腾腾的往外走去。本来身为北平国君王的王处直,便仍由着那些军汉驾着他脚不沾地的往外拖,已是形如槁木死灰,只得任人摆布……


    殿厅内其余臣僚惊魂稍定,他们面面相觑一番,便已有人上前奉承王都乃是临危受命,为保全北平国祚,臣等也自当鼎力辅佐云云……而王都神情倨傲,直接坐上正首王位,心中又寻思着:


    可惜王郁随契丹兵马在卢龙军治下走动,留着他早晚也是个祸害……而张文礼弑杀他义父赵王篡位,晋国以此为名义兴兵讨伐,我要遣使向晋王求和,自然也不便对义父痛下杀手,否则还要遭世人非议……不过义父膝下其余幼子,到底也须想个名目尽数除了……


    篡权夺位这种事,向来都是要么不做,要么便要做绝。


    想到王郁这个名字,王都仍是恨得牙痒痒。本来出身微末的他,当年虽然先是被王处直宠信的道士李应之收为义子,可也正因为如此,王都更清楚自己前一个义父也不过是个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即便能蒙蔽得了藩镇节度,可是也因太过猖狂反而激起牙军兵变,而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


    然而那段经历,也在提醒王都要出人头地,不但要懂得讨权贵欢心,打铁也需自身硬,凭能力也还是要让军中将士敬服。所以王都本来为王处直鞍前马后的竭忠尽力,不仅成为北平王麾下最为得力的能臣,为人也向来勤学好问,并且也极善于拉拢人心。


    可是王都先前之所以对王处直竭忠尽孝,是因为他本来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北平国最合适的嗣君。


    直到王处直的亲生儿子王郁返至定州,王都便发觉自己也未必是北平国未来国国君的指定人选……他也难免心生怨恨,毕竟王郁那厮跑到了河东太原,做了晋国先王李克用的女婿,这多少年来又可曾为北平国出过半分力?

    王都自己也十分清楚,毕竟他只不过是义父收养的义子。至于那王郁,毕竟是北平王的亲生骨肉。


    尤其是王郁力主北平国背离晋国,而投从契丹奉耶律阿保机为主……王处直欣然同意,而王都也曾听闻口风,知晓他义父已有让王郁成为北平国嗣君的意向。


    更何况王郁还被耶律阿保机收为义子,又有了契丹撑腰,北平国主的身份也必然会是他的囊中之物……怀恨在心的王都自知要夺回他视为己有的王位,自己也就只能发动兵变谋反……你王郁卑躬屈膝,而意图投靠契丹?好!那我便煽动牙兵起事囚禁义父,再遣使向晋王示好,仍让晋国做为我北平的靠山!

    而李存勖大败耶律阿保机,杀得契丹大军狼狈北返,这也使得兵变谋反的计划十分顺利。王都坐上了王位,心中打算着要将以往亲兄弟相处的义父亲生骨肉赶尽杀绝,更为要紧的,则是思量晋国得知北平易主之后,又会不会答应罢战休兵,而重新认同北平国为臣属藩国的要求……


    不能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也就只有使出这等非常手段了……王都双眼微眯、权衡思索,忽的他冷笑一声,口中又喃喃念道:

    “晋王李亚子,您毕竟有雄心壮志,可是要与魏帝争天下的雄主。不似我这等本来出身卑微的人物,多少年来机关算尽,只为谋取这掌控区区三州之地的王位……


    我等便如燕雀,到底不及您与魏帝那等翱翔于云霄之上的鸿鹄。我已将义父赶下台去,只要仍愿意臣服于你晋国……毕竟北有契丹、南有魏朝,想必晋王您也不至于非要为难我这个小国国君吧……”


    ……王都煽动安熹城牙军闯入王宫,囚禁义父王处直,倒也不敢立刻宣称继任北平国王位,而是自称义武军节度使留后。


    随后王都立刻又派遣使臣,赶赴晋王李存勖所处的行营,表说先有王郁妖言蛊惑,当北平王终究也是铸成大错,但是北平治下臣民,也皆不愿臣服于塞外异族,故而只得发动兵变,暂且将国主看押住,而仍向晋国表态鄙邦愿为臣属,还望大王体恤北平国三州黎民百姓,乞请莫要再动兵戈。


    然而王都上表呈现于李存勖的国书虽然十分恭敬,他这边督令定州安熹牙军巡检城防,不得有丝毫怠慢。毕竟晋国方面,也有可能就不肯接受罢战的请求,而会打算把北平国一锅端了兼并领土……是以也须做好据城死守的准备。


    不过在明面上,王都对李存勖已经把姿态放到了最低。他不会自称继承北平国君王的位子,也正是在等候晋国的承认册封。


    至于他那义父王处直……王都也有意要把自己,与赵国那个将他义父王镕宗族满门屠戮杀绝的张文礼划清界限,国书中直言自己冒犯义父,实在是情非得已,可犯上兵谏,乃是大义所在……又表说眼下也只是将王处直监禁起来,至于如何处置,则是只字未提。


    换而言之,倘若李存勖要逼王都交出屡次背叛晋国的义父王处直,那便是晋国要的人,而并非他意图篡位而弑杀义父;如果李存勖没把王处直放在眼里,而没有要求北平国交出被赶下台的国主……那么王都也会以为义父养老的名义,而将他囚禁到死罢了……


  第702章 围攻真定,一边往死里打,一边攻心为上


    契丹耶律阿保机败退北返,北平国王都又发动兵变囚禁义父王处直,转而又向晋王请和……那么晋军要对付的敌手,也只剩下死守真定城的张文礼那一路叛军。


    又能腾出手来调兵遣将,几路晋军将士也开始向真定的方向集结。其中诸如因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战死,遂由甚受他重用的观察支使兼藩镇节度判官任圜代领军旅,奉李存勖诏令立刻西进,也已加入攻城战的序列当中。


    而赵国原都城真定这边,由于李存进战死,也早有晋国其他宿将前来接管扑城强攻事务。现在的晋国已经没有契丹、北平等势力的牵制,各部将士也都憋着满腹的火气,当然是要往死里打,而尽快荡平除绝张文礼这路贼党!


    针对真定城,晋军再度四面合围,又响起震天的杀声。


    一队队率先扑城,尝试要先登夺取城关的士卒,即便在城头上激射下来的箭簇弩矢,乃至滚木擂石的打击下纷纷倒在硝烟与血泊当中,成为再也爬不起来的尸首……


    可是大批同僚战友依然前赴后继的往城关上扑,他们的君王李存勖用兵如神,杀得耶律阿保机狼狈北返,这也极大的鼓舞了各部晋军的士气。现在也就只剩下眼下这一路敌人,再将其消灭荡平,那么这场战争也就结束了。


    契丹三十余万大军,都被我晋军儿郎杀得狼奔豕突、落荒而逃,你们这些追随张文礼造反的叛军又算什么东西!?


    而以成德军藩镇牙兵为班底的赵国叛军,虽然已擅守而闻名。可近日来承受晋军的猛攻,也甚是焦头烂额。一队队守城步卒仓惶的组织反击,可从城头向外望来,就看城下一队队晋军将士看似无边无际,汇聚成茫茫一片人潮,瞧得也不由胆战心惊。


    忽然间,城下又有一蓬蓬强弓劲弩施发出来的矢箭,疯狂的朝着城头上倾泻,一时间直打压得守军畏缩在墙垛后方,不敢探出头来。而在暴风骤雨般的猛烈打击中,还有数十架抛石机不断抛射出石弹,也将真定城一面城墙砸击得千疮百孔。同时一架架云梯,在大批步卒的搬运下也在向城郭快速靠近着……


    统领这一路晋军发动攻势的将领,此刻他勒马立于高处,眺望远处遭受猛烈打击的赵国都城。然而眼见那座城郭虽是似是摇摇欲坠,可是经历一阵慌乱之后,尚还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勉强抵挡住麾下兵马的攻势……那员晋军将领狠狠的咒骂了声,咬牙切齿,眼中又迸射出仇恨的火焰。


    按后世演义说法的李克用十三太保当中的十太保李存贤,想当年还只是黄巢反军中的一介小校,可是时光荏苒,如今他也早已是晋国军中地位甚高的元勋宿将。


    毕竟当年还唤作王贤的李存贤肯李克用看中,最早便是调派到义儿军中。而当时担任义儿军使的,正是不久前与张文礼叛军交锋阵亡的李存进……


    所以不止是晋国先王李克用对李存贤有知遇提携大恩,名义上还是义兄弟,实则更像是个长辈的李存进,与李存贤交情也向来十分密切。


    可恨义兄竟然被真定城中那干叛军贼兵害了性命……这个仇,也自当由我亲手去报!也只有立刻除了张文礼那狗贼,再将追随他谋反篡权的党羽尽数除绝,方才能告慰义兄在天之灵!

    心中发狠念着,李存贤忽的又厉喝一声,命令后备军旅立刻开拨,协同同僚进行轮番攻城,也绝不打算给真定城内抵抗死守的叛军留有喘息之机。


    然而在真定城另一面,虽然也有晋军已经扎下营盘,可是这边的攻势明显不及李存贤那一路同僚军旅攻城猛烈。大帐当中,一众藩镇牙将尽是纠纠武人扮相,然而坐在正首的主将却做文官打扮,他生得五官端正俊朗,属于那种让人打眼一瞧便很容易心生好感的容貌,而听本来隶属于昭义军藩镇的牙校报说军情,此人微微颔首,口中也喃喃念道:


    “凡伐国之道,毕竟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呐……”


    晋国昭义军藩镇下辖观察支使兼节度判官任圜,虽然因是文官,是以前番李嗣昭挥军与契丹大将萧阿古只交锋的那场战事中,他留守无极县城督管安抚黎民、维持后勤事宜……然而李嗣昭不幸头颅中箭身死,而由任圜暂时接管兵权,昭义军其他牙将也都没有半点不服不忿,而认同这个文人都他们发号施令。


    毕竟任圜为人不但按史载自幼为人明敏,美姿容,善于言谈,且谈吐不凡,论议纵横,为时所重,甚至晋王李存勖也曾激赞他有言“儒士亦破体邪?仁者之勇,何其壮也!”……而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藩镇节度,也总会培植自己的嫡系心腹,任圜也正是李嗣昭最为看重的下属臣僚。


    毕竟虽然李嗣昭允文允武,是晋国能力最为出类拔萃的勋臣之一,可是他膝下亲儿最年长的李继俦、李继韬一个柔而不武、一个骄狯无赖……老子英雄儿狗熊,昭义军要培植得力干将,任圜在一众牙将臣僚当中,也是最受李嗣昭重视的一个。也可以说节度使之下,昭义军藩镇当中他便是一把手。


    而听任圜喃喃念叨,大帐当中一名牙将眉头微蹙,当即出言道:

    “可是任判官……李存贤李将军催促我昭义军一并猛攻真定,而让贼军顾此失彼。可是我军虽杀至真定城下,攻势也算不上如何猛烈,若是让李将军知晓,这也唯恐他见责……”


    “贼兵枯守孤城,如今虽然也再无契丹、北平等外力倚仗,可是成德镇叛军向来以擅守而闻名于世。贼将张文礼也很清楚,城破之日,便是他伏诛受死之时,所以他也势必会顽抗到底。


    可是真定城内军民,本来便是被张文礼挟裹着对抗我军。如若一味强攻,而不留半点情面,只怕真定守军、城中百姓以为我晋军要洗荡城郭,故而也只得死战到底……这般算起来,反而要致使我晋军儿郎无谓伤亡……”


    任圜沉思片刻,也想到不久前自己的上官李嗣昭阵亡,他眉宇间悲戚之色也仍未消散,继而又道:

    “李将军乃是先王义儿,与先前阵亡的李存进李节帅关系密切,故而他对城中叛军恨得咬牙切齿。可叹我昭义军……恩官于契丹大军交锋中也憾然离世,唉……可眼下到底是战事为重,切不可因个人仇怨而延俄了军机,李将军那般,我也自会亲自好生劝谏。


    我昭义军攻打城郭,也仍是一如既往,隔一日便将兵檄绑在无锋箭矢上射入城中。城内守军若不回应,次日再挥军攻城……毕竟我晋军要拿的是真定城,只除张文礼与其亲信务必除绝,可眼下而言,也不该将真定城内其余军兵百姓,逼迫到只得与张文礼休戚与共的份上。


    只要城内军民知晓,我军要除的只是张文礼等一众党羽,为图自保,城内早晚也必生哗变。而待真定城内动乱之时,我军再趁势夺下城关,如此这般,也不是远胜过每日不计代价的强行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