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英伦三岛
作者:admin      更新:2022-12-15 19:18      字数:6302
  宋子悦刘洪涛等人想到过那些意大利诸邦会最终妥协,可是却没有想到这些人这么快就答应了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不过,倒没有什么人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诈术。因为即便新军远征部队主力撤军,也会在欧陆留下规模不小的军事力量,这些人如果打算玩花活,那么就让这些人该去哪里去哪里就好了。


  瑞典和意大利诸邦算是欧陆大地上没有打算在新军主力部队展现了足够实力后还要以卵击石的国家。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欧之外的英伦地区,虽然那里也曾经有个别贵族前来投奔,不过整体来看:从查理一世到英国主流阶层几乎就没有考虑过同新朝远征部队进行任何接触和对话的可能。不像西班牙法国神罗等势力,虽然也最终同远征部队决裂,但是好歹是在极为苛刻近忽于要求无条件缴械的情况下不得不“奋起抵抗”


  “很多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其实并非都逃往到了西洲之地,去那英吉利的也有不少人。按我们的消息估测,各类阶层恐怕至少多达十万之众。”在有关英伦问题的一次讨论会上,田宾不无忧虑的说道。


  在决定是否于新朝十一年的新年到来之前展开英伦攻势的时候,张海也是沉默并思考了很久才最终讲出了自己的看法:“益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类话我是曾经说过,但是现在我改主意了。我觉得把英伦三岛拿入这次主力部队西征之列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少在今年冬季展开行动,并不合适。残余的敌人依然拥有不小的力量,在欧陆,即便大军面临不利的局面或危险,我们也有把握不让队伍付出难以接受的损失。可是要去打英伦三岛,那就另当别论。英国的陆海军力当然不值一提,可是我们现在并不了解的是西班牙新军是不是真的去了美洲。如果现在的残敌将剩余的陆海力量同英伦诸势力汇合在一起,那么我们要战胜这些敌人就至少要出动新军主力部队渡海作战才有把握。可这个把握,依然明显不够。因为我们的决战兵器已经在之前的陆海决战中暴露。继续使用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是可疑的。况且决战火箭的库存数也并不多了。。。”


  当然,保留刘洪涛在内的张海的一些核心弟子却明白还有些话,张海并不好在这种当众的场合讲出来。那就是虽然如今的中原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朝已经开始在观念与文化上影响着传统中国。但是张海并没有把握在今后的任何意外与风险之下,中原社会都能真正的向进步的方向走下去。庞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带来的广阔对内殖民潜力,还有诸多旧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轻易去除的。因为一个人到了成年之后三观定型的时候,基本上就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了。只要让“新人”彻底代替老死的“旧人”,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才能真正的革新。如果仓促的消亡了一切欧洲文明,又没有把握保证中华文明必然能够接替其使人类进步的重任,那即便是在一些民族主义者看来也是有所缺憾的事情。更别说张海从前世到今生都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至少,张海还要再用几年的时间做观察和了解,才能决定是不是最终展开行动。


  知道这样的顾虑,刘洪涛与田宾等人也就没有再提不同的看法,而是赞同道:“今天冬季的确不适合继续跨海西征了,队伍这一年以来连翻大战,伤亡损失已经不再打下去如果遇到像之前同西班牙新军决战那种大的硬仗恶仗,虽然说也不是不能承受,但总会给队伍带来不利的影响。”


  张海知道虽然有些事情不好直接讲出来,但还是安慰道:“大家也无需有多少遗憾。我也可以透个底:最多再过七年时间,也就是新朝十七年底以前,我们就可以决定是不是要把残余的敌人真正一扫而尽了。七年之内,我们投入巨大的资源的新一代才能真正肩负起岗位,并且首先步入政权与社会的人也会经历一定时间的考验。到那个时候,我才能够真正做最后的决定。我们的己任是革新天下,而不是要做一个超级版本的土匪强盗,我们对外一切行为的目的也基于此,如果行为南辕北辙,那终不过是误人误己。。。”在这个时候张海虽然没有把一些话完全的说开,但也表露出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


  之后,张海又有些郑重的向柳香问道:“这一个多月来,那些从欧洲各地补充入的工匠水准怎样?我们的军械产值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


  柳香知道一些兵工产品的成本张海也是略知一二的,因此只说官价产值就能估算出大致的兵工生产规模。对此柳香并不讳言:“自东欧到西欧,新补充入工匠营的工匠人数累计两万,这当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不可靠或难以改造的,实际补入只有一万三千人左右。但是这一万三千人也已经逐步习惯了我们的管理原则。这些是能够从事比较高端线膛火器加工制造的人数。黑火药及一些原料的备制,可以运用的人力资源就要多不少。不计造船和被服,我们现在年军火生产能力应该在折算官价军械每年六百万两左右的水平。。。”


  六百万两的兵械,在旧时足以武装每年十万以上的披甲战兵。朱元璋时代战争时期全国每年的铠甲产量不超过两万,加上其他金属兵械的生产也不过在每年百万两左右的产值罢了。可是如今的新军主力部队中的最精锐部队在获得了足够的车辆和马匹之后已经构想出了一种“最贵兵种”,那就是每个士兵至少装备一百五十千克的各种装具火力,其中一百二十千克左右线膛抬炮火力。基本上这种“最贵战士”也必然是装备多匹中型马和必要车辆的机动化力量了。


  1312第1312章未来兵制


  如果再加上这种“超级部队”于射术训练器材方面的成本及备用的一些辅助兵器,平均每个士兵要花费一个拥有水力机械辅助的熟练工匠折算十年认真生产才能武装起来。


  按照这种变态标准武装起来的“重装部队”,一年的时间也至少能够武装六千战兵,全军核心兵力保持在五万左右的规模。


  从起事的时候开始,张海就了解到在没有靠谱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凝聚力之前“兵贵精不贵多”在政治和军事管理方面的巨大好处。如果只管理五万左右的队伍,那么张海在像亚历山大那样专注于部队和军事的时候能熟悉每一个士兵的面孔,对的上所有基层骨干与军官的号。即便不花那么大精力在军务方面,也能认识连和连以上的军官阶层。再通过必要的考核与控制体系,并不仅仅是认识,还能够做到对这些人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不需要像奥斯曼土耳其那样必须给予这些人巨大利益才能驱使其作战的情况下,无疑队伍的规模越小,就越有利于在军事上的管理和政治上的安全。


  西征之战累计投入近二十万人马,实际上即便在张海拥有几十名随军“秘书”团队的情况下仍然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实际当中也往往只能保证十万人左右的有效管理和了解。


  这些经验的进一步加强,也让张海对于西征之战结束后,新朝武装力量的基本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定位:那就是六万人左右的核心陆军,这些核心陆军都贯以“近卫部队”的称号,实际战斗能力在人员表现与作战意志可能会有一定滑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接近原来近卫部队主力的水平。


  这六万核心近卫部队至少按照后金马甲的标准甚至更高配备二十四万匹左右的中型军马,若干轻型备用马;不但“重装”,而且具有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紧急奔袭能力。这同样能够极大的加强部队的控制力与威慑力。


  而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也有必要完善起来了。


  在这次持续一年时间的西征之战中,如果说远征部队暴露出哪些短板,那么第一位就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在长途奔袭作战中一次又一次暴露出巨大的问题。如果不是远征部队的战斗力明显压倒对手,恐怕早就会付出巨大代价了。新式的武装力量不但要熟悉铳炮与夜战,还必须至少数量掌握骑兵大规模的有组织机动。这恐怕是如今新军主力部队的当务之急了。


  第二,就是新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有一些仅能称之为“陆军海战队”的中小型舰艇。本土水师的情况好一些,但更多的也不过是一些中型战舰而已。虽然在近海的情况下凭借着独特火器与战斗力上的优势也能压制这个时代的“远洋海军”,但在不利季节的远洋追敌方面还是暴露出巨大的短板。


  按照张


  海的设想:虽然海军不利于有效的控制,一个欧亚大陆的主宰者也无需让海军势力过度膨胀,但至少也得拥有近百艘左右的风帆主力舰,类似颠峰时期法兰西帝国那个规模的专业海上力量才行。这样,六万规模左右的陆军加上四万人左右规模的海军,就能构成整个新朝核心力量的主体了。海军的主要船型如果以软帆为主,固然在适航性等方面拥有不少优势,但是这也会极大的增加海军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政治上实际上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王朝对海上力量的掌控。在拥有推进效率更高的人力螺旋桨技术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安装人力桨而且专业水手所需数量更少的中式硬帆船舰队实际上更符合新朝海上力量的实际政治军事需要。


  总计规模九到十万左右的近卫军体系之外,就是一般性的武装力量了。其实张海听到过身边小女孩儿们那里不少传过来的奏报,在“治安军”改成“公安军”之后,仍然有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名字不太好听,只不过稍微文雅顺耳了一些而已。在外人看来:“公安军”和“治安军”没有什么两样,兼职衙役的厢军或日本那些二三流在职武士们的干活而已。公安军野战旅好一听一些,但给人的印象也不过是战区打杂的干活。新朝立朝十年,统一全国数年来,民间两宋“崇文抑武”“歧视军户”的态度已经有所改观,不过人们崇尚和重视的也是新朝的“正规军”,对待那些表现良莠不齐的“公安军”实际上也仅仅不是像过去那样忌讳而已。新朝政府少有那种黑社会承包行政的治政思路,但与财政改善相应的,也把很多腐败现象与矛盾不可避免的转移到了自身。只不过在经济的改善与前朝所未有的一些利民行为面前被掩盖下来而已。


  从大军西征开始,新朝正规军之外另外一个名头也逐渐叫响起来,那就是“少年义勇军”,也就是以应届学生义务兵为主体的军队。


  不过“少年义勇军”很多学生兵觉得没什么,一些稍微有点儿旧文化基础的人还是有人觉得这“太不正规”。张海与刘洪涛等人经过讨论,在“少年义勇军”“中国少年先锋队”“青年军”“大新红军”“大新人民军”“大新解放军”“大新国防军”还是选择了比较正式的“大新红军”做为名称。虽然兵源的主体还是如参加西征的少年义勇军那样以应届生组成的义务兵为主。


  同社会尽可能隔绝情况下的应届义务力量的好处,就是近代欧洲的军事学者们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依托规模庞大的义务教育体系,哪怕仅仅以三年义务役加少量长期军官和志愿兵为基础,在理论上也能轻易的拥有四百万左右的武装力量,平均每三四十人就有一名士兵,类似朝鲜战争时期动员状态下的美军那样。哪怕和平年代只有一半的人留在部队,淘汰掉一些性格上不太合格的兵源,也能轻易的保持二百万左右的常备武力。足够满足从西欧到本土三亿左右人口范围内的统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