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江东初乱
作者:疯子161414      更新:2022-04-16 16:38      字数:2809
  一  p
  在关中、河北即将迎来大变时,江东局势也不安稳,各方蠢蠢欲动。
  隆安元年(公元396年),正月下旬,孝武帝司马曜被葬于隆平陵。
  孝武帝之死,结束了朝中持续多年的主相争斗的政治格局,中枢大权尽归司马道子。
  但江东并未因此而恢复平静,地方实力派对此深感不满,各方蠢蠢欲动。
  兖州刺史、前将军王恭首先发难,意欲起兵清君侧,以改变目前朝中局势。
  而司马道子自是不甘示弱,在心腹建议下,决心先削弱王恭兵权。
  按计划,会稽王准备先在朝中剪除其同党,而后再下诏剥夺王恭兵权。
  隆安元年,二月初,司马道子采取明升暗降之法,剥夺了王珣掌握的人事大权,将吏部尚书一职交由其心腹王国宝接任。
  解决掉王珣后不久,司马道子又下诏罢免了王恭弟弟王爽职务。
  面对司马道子步步紧逼,王恭也没闲着。
  他一边暗中整顿兵马,以备不时之需;一边四处联络各地刺史、将领。
  在各方镇中,最为王恭看重者,当属北府大将刘牢之、荆州刺史殷仲堪两人。
  刘牢之还好说,毕竟从属于王恭,在三言两语拉拢、逼迫下,悍然投靠了王恭
  而北府旧将来投,让王恭实力骤然膨胀,成为当前名副其实的江东第一藩镇。
  然而,在王恭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又派人联络荆州刺史殷仲堪,相约共讨王国宝。
  消息传至荆州,殷仲堪还没怎样,反倒让荆州土皇帝桓玄兴奋起来。
  这么多年来,桓玄一直被朝廷排挤、打压,郁郁不得志。
  之前他曾试图借朝廷北伐谋取江州刺史之职,殊料殷仲堪兵败武关、孝武骤然病逝让桓玄一切谋划付之东流。
  原本他一腔不甘正没处发泄,今王恭相约起兵,无疑让桓玄感到有机可乘。
  与桓玄蠢蠢欲动不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因武关之败,导致自身实力大损,对起兵清君侧一事犹豫不决。
  但桓玄知道,当下他唯有打着殷仲堪旗号,才好介入此事。
  于是,他亲自出马劝说殷仲堪。
  “王国宝与使君、王将军、王尚书等几人素来不和,如今他已经把持了朝廷大权,又与堂弟王绪互为表里。”
  “日后假若王国宝想谋害什么人,恐怕也没有做不成的。”
  “王将军乃天子舅舅,向为朝野所重,王国宝即使有心,恐也不敢立即对其动手。”
  “反倒是使君,您根基薄弱,又不幸遭遇武关大败,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若在下所料不错,用不了多久,王国宝将极有可能拿使君开刀。”
  “而明公先前只是被先帝越级提拔,才有幸成为一方大员。”
  “朝野上下全都认为使君虽有才能,却不适合担任方镇大员。”
  “万一王国宝以朝廷名义下诏,征召使君出任朝廷官职,再以殷顗为荆州刺史,那使君将如何自处呢?”
  当惯了土霸王,即便这个土霸王不怎么名副其实,可殷仲堪依然不舍得进京受罪
  他听了桓玄的话,不由忧心忡忡道:“我也一直为此担忧,不知南郡公可有对策?”
  “眼下前将军王恭疾恶如仇,相约使君一同起兵,以肃清朝堂中奸臣。”
  “明公不要拒绝,而应即刻修书推王恭为盟主。”
  “王国宝乃奸邪之辈,天下人所共知。”
  “一旦起事,必将引来四方响应。”
  “只要诛杀了王国宝,不仅将祸患扼杀于摇篮之中,还将立下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
  桓玄处心积虑撺掇殷仲堪附和王恭,自然是不怀好意。
  眼下桓玄实力已够,可缺少大义名分,他急需通过大事件来让自己站到台面上来。
  鉴于荆州军实力大损,若殷仲堪参与清君侧行动,势必要依仗桓玄。
  如此一来,桓玄不仅可进一步扩大个人影响力,还将有可能借机左右逢源。
  在桓玄不断蛊惑下,殷仲堪对清君侧一事不由心动起来。
  不过,在征询部下意见时,却遭堂兄殷顗激烈反对。
  殷顗对殷仲堪还是有一定影响力,而听了堂兄劝谏后,殷仲堪又变得忧疑不定起来。
  后来,殷仲堪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先表面上答应了王恭请求,可暗中却按兵不动。
  原来殷仲堪认为,一旦王恭起事,京口距离建康仅仅二百多里,而荆州与建康遥远。
  双方一东一西,相距甚远,根本无法有效呼应。
  所以,他不打算冒然起兵东下,而是准备先观望一二。
  殷仲堪自以为虑事周全,却不知将王恭害惨了。
  原来,王恭对此信以为真,以为殷仲堪真将与他一同起兵。
  于是,大喜过望的王恭,随即在隆安元年二月下旬,对外发布檄文,起兵清君侧。
  他驰书四方,历数王国宝罪状,在京口校兵,做出一副将向京师开进的迹象。
  当讨伐檄文传入建康时,司马道子司马道子、王国宝还在想如何才能剥夺王恭兵权。
  在檄文中,王恭并未扩大打击范围,而是将矛头直指王国宝。
  这一做法十分高明,起码让会稽王置身事外,不会全力帮王国宝与王恭对抗。
  而这一举措也为日后王国宝伏法埋下伏笔。
  王恭发布檄文后,原天子旧臣立马活跃起来。
  他们纷纷游说司马道子,蛊惑会稽王弃车保帅。
  司马道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完全依靠宗室身份才得以位居高位。
  如今王恭欲起兵消息传来,不仅让他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在王珣、徐邈等不断劝说下,会稽王竟渐渐相信王恭目标只是王国宝一人,与他无干。
  不得不说,会稽王还是太稚嫩,怎么斗得过老奸巨猾的王珣等人?!
  思前想后,他最终决定采纳王珣和车胤等意见,以解除王国宝职务为条件,平息兵戈。
  除了王恭以外,孙泰、刘牢之、桓玄、刘裕等各方势力都在关注建康的一举一动。
  结果让众人大跌眼镜的是,王恭大军还未离开京口,司马道子一方已自乱方寸。
  眼下仅仅只是王恭檄文传到建康,不说北府刘牢之远没有动身,而荆州刺史殷仲堪更是在坐观成败。
  客观来说,假若最终殷仲堪一直不出兵,刘牢之也按兵不动,单靠王恭麾下,是绝对打不下建康的。
  若是司马道子、王国宝果断一些,趁起事之初各方犹豫不定时,迅速出兵京口,说不定早将王恭明正典刑了。
  只可惜,胆小怕事的司马道子根本看不到破敌良机。
  在天子旧臣蛊惑下,他采取了舍车保帅策略,下令逮捕了追随多年的心腹王国宝。
  就这样,在王恭的檄文送到建康七日之后,朝廷下令赐死了王国宝。
  杀了王国宝后,司马道子又给王恭写了封书信。
  书信中,会稽王不顾脸面,深刻检讨了以往所犯错误,并再三请求与王恭和解。
  王国宝之死,让王恭顿时失去了继续起兵借口。
  哪怕他再不甘心,也只好暂时先按下内心冲动。
  江东爆发的这一场闹剧,不仅没有平息内部矛盾,还让朝廷颜面大失,威望大跌。
  除此之外,还各方实力派看清了朝廷虚弱之本质。
  南方天师道、荆州桓玄、徐州刘牢之、青州刘裕、蜀中世家等等,再也没人将健康朝廷当一回事,为接下来方镇崛起埋下了隐患。